欢迎进入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3年 07月 24日 星期一
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
Huizhong Observation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您的位置:主页 > 惠众观察 >
【未来课堂】“未来课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19-09-23 返回列表

  摘要:要走出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的“低质低效”与“未来课堂”建设缺少“主心骨”的困境,需要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和“未来课堂”的建设整合起来,重新树立学校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的价值观,并确立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与“未来课堂”整体转型的改革主心骨,以学生“创生”素养的发展支撑“未来课堂”建设,才能把握“未来课堂”的本质,提高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效益。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环境 未来课堂 创生素养 整体转型
  标题注释: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FHB150537)。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8)12-0005-06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在数字技术、思维、理念等综合作用下,形成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未来素养发展的学习时空、氛围与条件等,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等特征。未来课堂,是以数字化技术为辅助手段,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创造未来、引领未来为主要任务的课堂理念、样态与行为等的综合呈现。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创建的“未来课堂”,既要满足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对课堂学习的要求,更要体现“现实学生”与“未来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人”“机”在课堂上的有效交融。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不少中小学在建设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未来课堂”时,出现了“人”“机”分离、低质低效的“病态”现象,剖析其病根,探讨其解决办法,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主要问题:低质低效与系统乏力
 
  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创建的“未来课堂”,其病态主要表征为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与“未来课堂”的发展需求脱节,导致多层次的低质低效;二是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未来课堂的建设均缺乏主心骨,导致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未来课堂”的系统建设缺乏力量。两者叠加,导致中小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与“未来课堂”发展各行其道,既降低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效益,也影响了“未来课堂”的发展价值。
 
  (一)数字化学习环境:“未来课堂”的指向缺失导致低质低效
 
  “未来课堂”的指向缺失,是指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时,未能根据“未来课堂”的发展需要,确定其建设的理念、思路与标准,而是一味地根据数字技术的发展水平,为了体现技术发展的前沿性与“高大上”而设计和建设学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造成了学习环境与“未来课堂”间的鸿沟。而学生的学习主要在课堂上,这种“课堂”虽然突破了传统的“教室”,但不能服务于课堂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多数时候成了“摆设”或对外炫耀的资本,发挥不了实质性作用。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缺乏“人”这一核心要素,只看到“物化”的设备,看不到“人化”的要求。“未来课堂”是以“人”为核心要素的课堂,它以“人”的现实发展为起点,通过为每个学生提供智能化的个性服务,实现学生的未来发展。如果数字化学习环境不能触摸学生的现实起点与发展需求,不能以自己的先进技术帮助每个学生恰到好处地走在自己的轨道上,并赢得未来的成功,数字化学习环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二是数字化学习环境缺乏课堂改革服务力。不少学校未能从“未来课堂”的整体改革入手,设计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服务功能,导致数字环境所供不能满足“未来课堂”所需。三是数字化学习环境不能覆盖“未来课堂”的全过程与全要素,顾此失彼,难以系统推进“未来课堂”的整体改革,从而降低了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未来课堂”建设的多重效益。
 
  (二)“未来课堂”:“改革主心骨”的缺失导致系统推进乏力
 
  “改革主心骨”的缺失,是指“未来课堂”的改革缺乏核心理念与基本诉求。“未来”很长,学生面向未来成长的视域也非常宽广,如果没有面向未来的核心发展理念与基本诉求,“未来课堂”的改革就会因为方向不明而四处着力、全面开花。改革重点不突出,改革举措的指向不清楚,既会削弱“未来课堂”的改革力度,也会让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失去着力点,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未来课堂”也会失去系统发展的力量。这一问题也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未来课堂”的概念空泛模糊,建设缺乏着力点。一些学校高举“未来课堂”的旗帜,但对什么是“未来课堂”,“未来课堂”的核心要素与建设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建成真正的“未来课堂”等问题,却缺乏清晰的认识,因而难以找到“未来课堂”建设的着力点,导致“未来课堂”的建设乏力。二是把“未来课堂”等同于数字化的课堂,过分倚重数字技术,认为技术含量越高课堂的“未来”特征就越明显,缺乏“数字技术”、课堂要素与未来需求整体设计和推进的能力,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未来课堂”建设因而缺乏系统推进的基础。三是在建设理念与改革举措等方面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见子打子,碎片化推进,从而降低了“未来课堂”的改革效益。
 
  二、改革思路:以“人”为核心搭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与“未来课堂”的桥梁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未来课堂”之间搭建互融互通的桥梁。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未来课堂”本来密不可分,但由于建设主体存在差异,导致彼此之间难以互融互通。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长期探索中,首先确立了以“人”为核心搭建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未来课堂”的桥梁的思路,将“人”的未来发展作为焦点和纽带,打通两者的关节点,形成了系统谋划与有效实践的格局。
(一)以“立足人”“服务人”“发展人”为纲领搭建互融互通的桥梁
 
  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未来课堂”的建设,都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实现“立足人”“服务人”“发展人”的功能与目标。据此建构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与“未来课堂”,才能更好地运用和发展马斯洛(A.H.Maslow)与罗杰斯(C.R.Rogers)等人的人本主义及其教学理论,在学生的自我实现中提高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未来课堂”的育人功能与使用效益;在提升学习意义的过程中解决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低质低效”和“未来课堂”缺乏“主心骨”等问题。以“立足人”“服务人”“发展人”为纲领,在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未来课堂”之间搭建互融互通的桥梁,有利于把追求愉悦灵动的人的发展与数字化学习环境、“未来课堂”建设等整合起来,促进人本化教学理论的应用与数字化学习环境、“未来课堂”建设的互动共生。
 
  (二)以“促进创生”为主线实现“立足人”“服务人”“发展人”的目标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与“未来课堂”中,“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创生”的过程中。创生,即创造与生成。在创造中生成,在生成中创造,以此获得自己的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提高适应未来的素质,这是中小学生最为主要的学习特征。要以“人”为核心搭建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未来课堂”的桥梁,需要以“引发创生”“引导创生”和“转化创生”为主线,整体设计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理念、标准与运行框架,以此为基础,树立新的课堂价值观与发展框架,才能不断丰富和细化“立足人”“服务人”“发展人”的纲领。为此,我们建构了以“创生”为核心的“未来课堂”的基本样态。我们认为,充满生命活力、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课堂应体现“创生”的价值追求,培育具有创生能力的师生。而创生能力需要在以“创生”为特点的课堂上来发展,其基本样态是: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师生在创造性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新体验与新收获。形成这一样态的基本要素是“学”“思”“创”“生”。“学”是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是课堂创生的前提;“思”是指积极思考、乐于动脑,是课堂创生的保障;“创”是指在课堂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产生新方法、形成新成果,这是课堂创生的关键点;“生”是将外在的知识符号、师生的创生或班级成果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方法与能力等,使自己生成新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与能力结构等,这是课堂创生的主要目的。抓住这四个基本要素,就能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建构以“创生”为核心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未来课堂”的行动模型,有了这样的行动模型,才能在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未来课堂”的建设中实现“立足人”“服务人”“发展人”的目标。
 
  三、实践策略:以“创生”为主线系统设计与实施
 
  为了有效落实上述思路,解决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未来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建构了以“创生”为主线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策略。
 
  (一)以“未来课堂”的发展需求为指向,系统设计和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
 
  经过多年的建设、使用和调整,逐步形成了适宜“未来课堂”需求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图1、图2)。
 
图1 系统设计和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
 
图2 我校数字化学习环境整体建设方案
    第一,以人的愉悦灵动发展为前提,系统建设数字化学习终端。以“人”为价值取向的数字化学习,必须打破固定功能的设计思维,配备可移动、易于变换的设施设备;扩展学校的公共区域,促进学习区、活动区、休息区等空间资源的相互转化,构筑愉悦灵动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自带学习终端,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教室配齐触控一体机、数字化视频展台、电子白板,公共区域布置数字显示屏、数字图书阅读机等。通过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数字化学习终端实现了人与空间的全覆盖。
 
  第二,以促进群体建构与个体建构和谐发展为基础,全面建设数字化学习的高速网络。在千兆校园网、光纤到班、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支持下,学生通过学习终端,方便快捷地与同学、教师、“云端”进行数据往返;借助教室配备的触控一体机,适时展示分享文字、图像、视频等学习过程和结果;利用专属网络硬盘空间,随时随地提取各种学习资源资料,提交电子作业,上传学习成果等。
 
  第三,以促进个体建构和个性发展为重点,精心建设数字化学习专属空间。建设适宜不同学生的专属数字化学习空间,如金融实验室、多媒体创意设计中心、创意工坊、3D打印教室、机器人实验室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通过自主选择,在充满各类机床、喷绘机、覆膜机、3D打印机、VR/AR等各种教育产品的信息化工作坊里模拟分析、创意设计、动手制作,进行个性化学习,发展未来需要的学习能力。
 
  第四,以促进个体学习与群体互动为目标,分层建设数字化学习云平台。一方面建设远端云平台,进行课堂在线学习和数据管理,能更好促进个体学习;另一方面,建设本地云平台,形成本地数据仓库和中转站,极大便利了群体互动。通过建设远端与本地两级云平台,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
 
  第五,以高质高效的课堂运用为宗旨,着力创设并积累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数字化环境下的常态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设计与制作能力。经过多年积累,我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日趋丰富和完善,包括微视频、微课、优质软件、电子书等,内容涵盖了全部学科。
 
  (二)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指向,系统设计和实施以“创生”为主线的“未来课堂”操作体系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了一定的“未来课堂”的指向后,我们开始以“创生”为主线,系统设计“未来课堂”的操作体系,以“创生”的过程与活动发展学生适应未来需求的多方面素质,从而实现“立足人”“服务人”“发展人”的目标。其基本框架如图3。
 
图3 以“创生”为核心的“未来课堂”操作体系
 
  1.明晰数字化学习环境与“未来课堂”的主要追求方向,实现数字化学习常态化
 
  一是全校各班全面推进数字化班级建设。通过五年多的实践,从点到面稳步推进,2017年9月,实现了数字化班级全校覆盖,数字化学习常态化,进一步推动了“未来课堂”建设。二是全学科推进“未来课堂”建设。各学科根据学习需求进行相应的实践研究与改革,找到了适宜本学科的学习软件、学习平台等,为各学科构建以创生为核心的“未来课堂”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丰富的选择。目前,数字化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学校课堂教与学的一种常态。
 
  2.系统建构“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未来课堂’”整体转型的实践路径
 
  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支持下体验多种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融合,促进“学”“思”“创”“生”螺旋上升,以此提高学习的创生品质。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通过学习终端开展虚拟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式的学习活动,实现高品质的学习体验。一是激活学习动力,培育学习的能动主体。各类学科有效运用APP,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模仿、感悟,或以竞赛、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建立班级网络硬盘空间,帮助师生分享学习过程、结论;引入即时检测平台,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从实践情况看,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科课堂的深度融合,更能体现“快乐”“活力”“价值”三方面的课堂要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是优化课堂结构,增强学习的核心能力。经过各学科的深入实践与研讨,学校借助数字化学习环境,不断优化“未来课堂”的教学形式:学生课前借助微视频等学习资源自主完成基础学习,课中重点进行解惑、交流、分享、提升,完成高层次的分析、评价、创造,课后则着力实现拓展与实践运用。结合学科特色形成了针对不同课型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在新的课堂结构中,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例如建立网络学习社区,实现泛在学习。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利用学校的网络学习社区,师生随时通过平板电脑与手机等学习终端,对关键问题进行在线讨论,很好地实现了互动交流。体育、美术等学科录制的技能技巧教学微视频,可以清晰地示范正确的操作过程,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资源平台,根据需求反复观看,实现“一对一”的指导,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的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创新融合方式,提升学习的创生品质。从课堂活动到各种课程实践,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手段进行呈现与表达,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创生品质。例如:
 
  利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增强沉浸式体验。化学学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自主搭建实验器材,独立完成实验,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避免了真实实验带来的危险。地理学科利用增强现实沙盘,将虚拟的等高线与真实的沙盘地形相结合,并应用于等高线教学中,达到培养学生空间理解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的目的。
 
  凭借高速网络,实现远端教学。信息学科利用开源硬件开展创意作品设计与制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利用互联网连线外地专家进行在线指导,完成学习。
 
  借助学习终端,体现个性化学习成果。生物学科引导学生借助平板电脑观察、录制种子萌发周期中的生长过程,制作不同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的视频作业。
 
  四是引入多元评价,让评价引领整体转型的深度融合。为了在自我评价中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学校建构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强化了基于数据的评价和反馈功能:首先是建构了自检自查系统,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断矫正,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其次是建构了多个“他者”视角的评价系统,以“他者”的视角观察学生、教师和课堂,从不同维度为师生提供了自我调节的依据。例如通过互动学习系统,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状态;通过课堂观察系统,借助大量数据,分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对教学行为的客观反馈;通过学习分析系统,对学生学习进行精准分析,提供分析报告,帮助学生诊断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提升学习能力;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多元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未来课堂’”支持体系,确保变革持续推进
 
  要让上述思路和举措落地,需要在教师、教研和技术保障等方面建设支持体系,才能确保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未来课堂”变革的持续推进。
 
  1.培养“创新型”教师,以创新型教师引领“未来课堂”有效创生
 
  一是更新观念,增强“面向未来”的意识。一方面,我校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指导,如来自芬兰、美国、新加坡等国及中国教科院、中国教育学会、北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上海师大等国内研究机构与高校的专家进行了数字化学习专题培训;另一方面,我校每年都派出约60%的教师参加全国各地的学习交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拓宽了教师视野,更新了教师教育观念。二是多元实践,练好引领“未来”的内功。以多种方式加强实践,通过任务驱动,采取主题式、菜单式、定制式等专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通过各种赛课、献课、研究课、示范课等形式,促进实践运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我校教师努力在学习中开阔视野、增长学养、丰厚底蕴,在实践中碰撞思想、创生智慧、凝聚力量,在反思中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寻求方法,练好引领“未来”的内功。
 
  2.组建全覆盖的研究与管理团队,促进“未来课堂”建设整体推进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领衔,教学管理、信息技术、教师发展、行政后勤等多部门参与的数字化学习管理团队,提高了协同管理水平;组建了“文综未来课堂研究共同体”“理综未来课堂研究共同体”“艺体未来课堂研究共同体”等研究团队,进行跨学科研讨;所有学科都聚焦课堂持续开展教学实践,从而实现了学校数字化环境建设、教师培训、实践研究等工作的整体推进。
 
  3.组建专业技术保障团队,确保数字化学习环境正常运行
 
学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购买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及服务,建立了由学校信息技术部多名教师与驻校工程师组成的技术保障团队,为师生提供基于技术提升的菜单式培训,进行云平台的管理,及时解决师生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保障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未来课堂”顺利实施。
      作者:李笑非,欧阳唯能,郑长宏,郑刚,曾畅畅,吴旭光,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成都 610041
      来源:《教育科学论坛》2018年第12上期
 
版权所有: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