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5年 08月 25日 星期一
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
Huizhong Observation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您的位置:主页 > 惠众观察 >
【信息化教育】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简要综述
2025-08-25 返回列表

前言: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而至,教育的未来正被重新定义。2025年8月18日至20日,一场汇聚全球智慧的盛会——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由北京师范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CO IITE)联袂主办,本次大会以“人机协同催生教育新生态”为核心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目光,共同探讨AI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这不仅是历届大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其思想碰撞的深度与广度更是前所未有,有278位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嘉宾、311位国内嘉宾以及超过2900名现场参会代表共襄盛举。大会设置了全体会议、平行会议、高端对话和工作坊等活动,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终身学习等领域,旨在深化全球教育数字变革。
 
一、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新使命: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要务
 
全球智慧教育大会自2020年创办以来,已然成为国际社会交流合作、共谋智慧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本届大会的召开,正值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向关键节点的时刻,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掷地有声,他强调:“教育数字化是关乎教育强国成败的战略要务”。这不仅是一项工作部署,更是一项国家战略。吴岩副部长进一步指出,中国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三年以来,已然带来了五大深刻变革:一是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通过人工智能构建起一个更加公平、智慧、便捷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二是重塑了教师的“教”,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学的全流程,辅助教师精准施教,提升教学效能;三是革新了学校的“管”,借助智能技术提升了学校决策的精准度和服务的水平,让学校管理更加高效;四是推动了高校科研范式的转变,为学术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工具与方法;五是正在悄然改变着教育的整体形态,甚至开始重塑传统的师生关系和学校空间布局,预示着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教育时代正在到来。
 
吴岩副部长还描绘了中国智慧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即“三新”与“四未来”框架。“三新”指引我们:数字化要迈向智慧教育的新阶段、人才培养要以能力为本设定新标准、未来教育变革要探索新路径。“四未来”则具体指向:培养未来教师、打造未来课堂、建设未来学校、以及创建未来学习中心。这些构想,无不彰显了中国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深谋远虑与前瞻布局。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在发言中也深刻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使教育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她强调,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面对这一趋势,于校长向全球高校发出了四大使命的呼吁:要引领数字教育的变革潮流、要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边界、更要深化教育的国际数字合作。这不仅是对高校角色的重新定位,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有力指引。
 
从全球视角看,人工智能正在驱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结构性重组与流程再造,教育的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智能技术正日益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先导力量,为充分释放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教育红利,以更好地彰显教育作为全球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更是呼吁各国充分挖掘数字革命的潜力,推动全球教育变革,确保所有人都能享有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中国也积极响应,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并加强终身教育保障。发展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已然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
 
二、人机协同:催生教育新生态的核心密码
 
在科技、社会与教育的深刻互动中,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正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格局。这种融合不仅覆盖了全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更展现出广泛性、多样性、丰富性的特征,为全球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挑战与机遇。教育系统正从被动接受外部变化转向主动适应并积极推动内部变革的关键阶段。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智能技术的直接应用层面,更要深入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变革逻辑,以此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如何正确认识并把握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所引发的观念转变与形态重塑,如何促进人工智能等技术合理、有序、安全地融入全球智慧教育生态,让科技更具善意,让智慧之光更加璀璨,这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所必须回答的关键议题。
 
而本次大会的核心亮点之一,便是对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应用所催生的人机协同教育新形态的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ChatGPT、ChatGLM、DeepSeek等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的迅猛发展,犹如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这标志着机器智能迎来了一个创新突变的历史性节点。它不仅加速了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在人机协同课程与教学上的系统性转变,更为重塑人机协同的教育形态注入了强大新动能。DeepSeek R1的开源策略,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门槛,鼓励全球开发者自由探索与创新,从而加速了一个开放、共创、快速迭代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进化,传统的知识生成和传授模式已难以满足未来社会对高阶思维、创新能力与智能素养的迫切需求。这必然会催生一种前所未有的“人机共有”的教育新形态。在政策的强力引领、技术的持续革新以及社会对教育的深切期待三重动力驱动下,智能时代的教育转型已刻不容缓。其核心在于我们能否深刻领悟并推动一系列观念的革新,包括:“共创共享”的新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共创与分享)、“智联建构”的新学习观(倡导智能化、网络化的学习构建)、“融通开放”的新课程观(推崇跨学科、开放式的课程设计)、以及“人机协同”的新教学观(强调人与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协作)。
 
展望未来,在“云一边-端协同”架构和大模型通用能力的强大支撑下,智能体将成为推动构建多元跨域人机“协同教学”的关键力量。它将实现双向赋能的人机“协同学习”,并最终共同构建起智慧教育的新生态。这种人机协同的教育体系将加速传统“师-生”教学结构向“师-生-机”教学结构的转变,形成一种人机共存、多维交互的“人机共教”模式。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方式也将从单一的知识吸收,转变为人机协同探索,展现出显著的“人机共学”特征。
 
要确保大模型和智能体在教育中安全、高效、可持续地应用,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包括:持续提升师生在智能时代的数字领导力、优化智能产品进入学校的准入机制、有序开展人机协同的教育教学实践、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技术、质量和服务标准,以及构建完善的大模型和智能体的技术、算法和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体系。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形态,不仅代表了新技术变革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已成为各国应对数字时代关键挑战、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同战略愿景。它常常被视为“优质教育”和“未来教育”的代名词。智慧教育,作为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其“慧”字,从师而出,凸显了教师在智慧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智能教育”的“能”,来自环境,强调了技术环境的赋能作用;而“未来教育”的“变”,则在于形态,预示着教育模式的持续创新。从教育数字化变革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的新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国家或区域智慧教育的关键表现性特征,即智慧教育的“发展目标”,这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全面发展的学习评估、泛在的智慧学习环境、持续改进的教育文化,以及对教育包容与公平的坚定坚守;二是作为智慧教育系统的辅助建构性特征,即智慧教育的“实践取径”,这涵盖了积极的学生社交社群构建、合乎科技伦理的应用技术、可持续的教育改革规划,以及有效的跨部门、跨域协同。
 
要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和智能化、创新发展智慧教育,其关键在于培育整个教育系统的数字化思维、夯实坚实的数字化支撑能力、健全面向全民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并构建数字化学习的内容质量及服务规范与标准。
 
三、盛会内容:思想的激荡与实践的探索
 
本次大会的内容设计可谓是丰富多元、精彩纷呈。除了两场全体会议,还精心组织了17场平行会议、4场主题论坛以及4场专题活动,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乃至终身学习的教育全领域。这些活动共同描绘了新技术融入教育这一全球性议题的深刻图景。
 
1、全体会议:点亮人机协同的未来教育之路
 
大会的开幕式暨全体会议,紧扣“人机协同催生教育新生态”这一主题,于8月18日上午在体育馆举行。来自全球的教育领袖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发表了极具洞见的演讲。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中国教育部领导、大会联席主席唐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教育助理总干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Stefania Giannini(通过视频形式),以及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联盟(GSENet)创始成员代表Mohamed Ould Amar等,都发表了充满启迪的致辞。
在成果发布环节,北京师范大学的陈丽教授发布了《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创新方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智能化探索提供了新思路。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黄荣怀教授则发布了《智慧教育:迈向教育2050的路径》,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愿景。
高级别对话环节更是群英荟萃,波黑、刚果(金)、马尔代夫、塞内加尔、赞比亚、埃及等国的教育部长,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郭新立等重量级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展开了深入交流。
主题报告环节,多位院士和知名学者带来了前沿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小云教授分享了《密码技术与人工高智能安全》,强调了技术安全在智能时代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展涛则解读了《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全球教育监测报告解读》,呼吁关注科技发展中的人文维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探讨了《AI重新定义教育,中国之hi教育发展新探索》;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前主席Asha S. Kanwar教授则展望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新境》;网龙网络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德建及副董事长梁念坚则分享了《人工赋能:让学习更有“体验感”》的实践经验。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席信息与技术官Omar Baig、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军、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聂小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Curtis J Bonk等也围绕数据中心建设、高质量数据集、AI与教育融合创新以及人工智能重构自主学习等议题发表了精彩报告。这些报告不仅呈现了前沿研究成果,也为全球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2、平行会议:细分领域的智慧探索
 
17场平行会议如同智慧教育的璀璨群星,在各个细分领域展开了深入探讨:
1)人工智能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所(UNESCO IESALC)等承办,会议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的路径、应用场景、专业人才培养、高校治理智能化转型、风险与伦理边界,以及国际合作等重要议题。会上还发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能力框架(UNESCO AI Competency Framework),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南。
2)学习科学与人机协同教学新范式:此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学习科学联盟等承办,聚焦于基于认知心理与学习机制的教学设计优化、以学习科学为基础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与人机协同能力提升路径等。专家们深入讨论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如何支撑人机协同教学,以及在数字时代将学习科学融入教育的实践探索。
3)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科学教育·STEM教育:此会议聚焦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体系构建与课程创新、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的融合路径、AI赋能跨学科教学等。来自中国教育部、腾讯、国际斯坦福研究所、赞比亚教育部等机构的专家们分享了前沿实践与思考。
4)迈向智慧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等承办,会议围绕迈向智慧教育新阶段和新路径、区域智慧教育新生态、AI助力区域教育变革等展开。会上发布了《基于垂类大模型的教育智能体平台》和《中小学云端学校建设指南》并启动应用示范行动。
5)人工智能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与创新:会议立足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工作,从多维度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路径,构建智能化实践体系。陈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分享了《“三位一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创新探索》。
 
6)人工智能与未来教师:会议旨在探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内涵与培养路径、人机协同教学的场景设计与角色分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展涛和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主任John Shawe-Taylor等国内国际众多专家分享了前沿研究。
7)领军教师与智慧课堂:会议旨在探讨领军教师的核心素养与培养路径、基于大小屏融合的智慧课堂生态构建、领军教师如何引领智慧课堂创新、智慧课堂如何赋能领军教师发展等。会上还进行了精彩的领军教师示范课堂展示与沙龙研讨。
8)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等承办,会议探讨了数字化如何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实训中的应用、智能辅导与评价、校企合作新模式等。会上还发布了“人机协同教学超级智能体”和“中国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标准国际输出”开放课题计划,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9)学术发表与国际传播主编论坛:此论坛汇聚了多本教育领域核心期刊的主编,共同探讨了如何挑选好文章、如何做好论文的选题和写作、AI时代教育研究范式重构等关键议题,为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
10)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等指导,会议探讨了科技与教育系统性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及市场推广路径、智慧教育产学研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等。会上发布了工信部行业标准《电信和互联网服务 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技术要求 互联网教育服务》,并颁发了科技创新成果奖证书。
11)数字化赋能终身学习:由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E)等承办,会议探讨了未来学校与新形态大学、智能时代的开放大学教学机制、人工智能在开放式远程学习中的应用、AI技术在微证书认证中的应用等。
12)数字化开辟区校教育发展新赛道:由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承办,会议探讨了区域和学校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发展路径、数字化治理模式、创新实践以及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等。会上还发布了《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暨人工智能赋能百区千校万师公益计划》。
13)智慧阅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承办,会议旨在探讨全民阅读工作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如何做好阅读指导、智慧阅读平台与空间建设等。
14)领导力与数字化转型:会议旨在探讨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与学校教育数字化治理、教育数字化领导力、政策制定与教育质量智能监测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监测报告团队主任Manos Antoninis发布了《引领教育技术发展:2024/5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GEM Report)东亚地区版——聚焦教育领导力与数字化转型》,为区域教育领导者提供了宝贵参考。
15)数智学前教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等承办,会议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学前教育领域人机协同育人模式与场景创新、数智技术驱动的区域学前教育治理模式优化等。会上还发布了《幼儿园数智教育应用场景建设指南》,并启动了首批引领园AI智能化工具捐赠仪式。
16)智慧校园:应用·治理·装备: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等承办,会议探讨了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解决方案、智慧教学场景创新与装备应用、大模型及智能体部署、数据驱动的校园治理等。会议还发布了《中小学数字校园网络设计规范》意见征询活动,以推动智慧校园建设的标准化。
17)智慧乡村与农村教育转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等承办,会议探讨了数字时代背景下智慧乡村建设的未来图景与教育赋能路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国际经验等。会上还发布了“学习型村庄”合作网络。
3、主题论坛与专题活动:多元视角的深度聚焦
除了全体会议和平行会议,大会还组织了多场富有特色的主题论坛和专题活动:
1)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名校长论坛:汇聚了众多名校长,共同探讨了基础教育数字化变革、学校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数字化赋能创新人才培养、校长数字化领导力与学校变革等关键议题。
2)智慧教育名师论坛暨智慧教育优秀案例颁证:聚焦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和开放合作的智慧教育新生态,探讨名师引领智慧课堂的创新模式,并对2025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进行了颁证。
3)青春智启:人机协同教育创新设计学生论坛:这是一场由学生自发组织与设计的论坛,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人机协同实践、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跨学科创新等前沿议题。学生们围绕认知共生、发展共生、社会共生、生态共生等四个议题,分享了他们对GenAI如何影响学习、培养核心素养、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创新学习生态的深刻思考与创新设计。
4)中芬智慧教育论坛暨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十周年庆典:在北京师范大学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成立十周年之际举办,论坛聚焦中芬两国在创新教育合作研究和实践上的成果,并基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在专题活动方面,大会同样精彩纷呈:
1)部长级圆桌会议:围绕“2030年后的教育关键优先事项”展开,讨论了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SDG4)的策略,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面临的数字鸿沟、教师短缺、教育质量和伦理规范等挑战。
2)“人工智能时代的女性领导力”圆桌会议:特别关注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的性别差异问题,探讨系统性障碍、算法偏见,并呼吁增加性别多样性以缓解人工智能中的性别偏见。
3)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联盟(GSENet)伙伴会议:作为联盟年度工作会议,审议了年度工作成果,分享了最佳实践,并明确了下一年度的工作重点。
4)中国-东南亚国家职业教育校长工作坊:聚焦“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探讨了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与创新实践。
5)内地和香港姊妹学校签约仪式暨人工智能与计算思维教育交流会:旨在响应国家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政策要求,促进内地与香港中小学在人工智能、计算思维和STEM教育领域的合作。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闭门交流沙龙: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代表和教席代表提供了一个非正式交流的平台,聚焦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公平创新及教育挑战应对网络等合作方向。
7)第八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中小学赛道)总决赛: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八届,本届大赛以“人工智能与教育”、“元宇宙与教育”、“农村教育”、“全纳教育”、“教育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与工程”为主题,吸引了全球千余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与。
四、未来展望:携手共绘智慧教育理想蓝图
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凝聚共识、展望未来的重要契机。它深刻揭示了智能时代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强调了人机协同在构建教育新生态中的核心作用。从宏观战略到具体实践,从高等教育到学前教育,从城市到乡村,大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教育未来的深切关怀与不懈探索。
通过本次大会,我们清晰地看到,智慧教育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教学范式乃至教育治理模式的全面转型。它呼吁我们不仅要拥抱技术,更要思考如何以人为本,确保科技向善,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在智能时代获得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这场盛会的召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智慧教育新画卷。它激励着所有教育工作者,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创新的思维,投身于这场前所未有的教育变革之中,用智慧之光点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来源:钟金辉 AI重构未来 2025年8月23日
 

版权所有: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