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3年 07月 24日 星期一
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
Huizhong Observation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您的位置:主页 > 惠众观察 >
【教育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实现
2019-07-31 返回列表

2019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纲领性文件。这是中国政府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主动兑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国际社会早日实现2030教育目标在方法论和内容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一、坚定的政治意愿和强有力的政府领导

 

  2015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称UNESCO)携手130名政府部长、高层政府官员、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和非政府组织的领袖、学术界成员以及私人部门代表在韩国仁川发布了《仁川宣言》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明确指出2030年全球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这为未来15年的全球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201511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第38次教科文组织大会正式采纳《教育2030行动框架》,并将“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正式纳入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简称SDG)中,成为其中的第4项,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称的SDG4

 

  中国政府向来重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首要工作就是恢复高考制度,为中国4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1983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为中国未来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985年,中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也再次指出:“今后事情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而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民生工程在党和国家的政治议程中已形成高度共识,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都延续了这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进一步提升至关乎民族复兴的高度。2018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更是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此次中国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多年来中国政府对教育的认识和深刻理解汇集其中。同时面对全球格局的巨大变革,中国政府更加迫切地认识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价值。

 

  二、优质公平的国民教育体系

 

  提供灵活贯通的学习途径是确保终身学习的重要制度环境。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育2030行动框架》又明确提出了10大具体指标,其中包括7个教育内容目标和3个支持内容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目标。而这7项教育内容目标中既包括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同时也包括性别平等、群体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等各个问题领域的发展目标,可以说几乎涵纳了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全部。

 

  此次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将显著提高,国民财富将快速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人口结构持续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多样,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特别对当前中国教育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因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特别提出了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八大基本理念,这其中有对《仁川宣言》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回应,也有基于中国自身文化和教育实践提出的创新性观点。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认同《仁川宣言》中公平、包容的价值观,并特别针对残疾儿童少年提出“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儿童少年助学政策体系,让残疾儿童少年接受适合自身特点、有利自身发展、有质量的教育。”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特别强调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不仅要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并在吸收《仁川宣言》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第一,提出“优质均衡”的发展理念。这不仅仅是普及教育和资源均衡分配,而是要在保证优质的前提和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

 

  第二,中国向来注重德育的价值,“以德为先”一贯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既包含《仁川宣言》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对21世纪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从更深的层面,强调了学生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建立的引领作用,以及知识、能力、价值观之间相互促进与相互发展的关系。

 

  第三,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特别针对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同时,为保证以上目标的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因材施教。

 

  第四,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制度,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等多项措施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以确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三、开放平等互促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仁川宣言》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不仅关注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同时也鼓励各国之间开展平等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这不仅有人口全球流动和全球劳动力就业市场扁平化的现实需求。同时,其中也蕴含了以UNESCO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对“国际理解”“和平与发展”的理想诉求。

 

  事实上,随着中国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积极推动与不同国家的平等交流与合作,既包括人员交流,也包括联合研究项目、学历互认等活动。

 

  其中,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中国政府所强调的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与西方社会传统援助中居高临下的价值立场有着本质的不同。

 

  此外,中国政府也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强化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主动承担负责任大国使命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是参与国际竞争、承担国际责任的基础,正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强调的那样。中国必须心怀天下,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这事实上与UNESCO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一脉相承。这种建立在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基础之上的国际理解教育思想,相信对于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特别是有着类似被殖民历史的发展中国家,有着更为积极的建设价值。

 

  四、“教育规划”基本原则的全面体现

 

  “教育规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UNESCO强调,“教育规划”需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第一,科学性。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尽可能全面地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二,民主性。所谓民主的“教育规划”是指专家在国家的授权下承担技术责任,同时允许公众对“教育规划”的目的界定、目标选择和建议措施发表或是批判、或是建设性的意见,确保公众讨论、商榷的自由和系统性。第三,可行性。无论是短期规划还是长期战略,教育规划的制定必须根据可获取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结合各国的发展实际,认清影响规划实施最重要的因素,以有效地解决教育问题。第四,国家性。教育规划的制定和呈现不仅仅是某些个体、某些群体或者某些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应付诸努力,且关系国家发展前途的事情。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完全遵循并充分实践了UNESCO“教育规划”思想的基本原则。该规划在充分考量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基于中国教育发展已有的经验和基础,直面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未来十五年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同时,为了配套《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落实,中国政府同时还制定了20182022年的5年行动计划,既有长期战略又有近期目标。总而言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不仅体现了中国教育未来15年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宏伟蓝图,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而且对于国际社会努力实现SDG4这一教育2030目标有着方法论和内容上的双重示范价值。

  作者: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2019年第5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19年第5

版权所有: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