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3年 07月 24日 星期一
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
Huizhong Observation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您的位置:主页 > 惠众观察 >
【创新教育】颠覆性创新需要培养X型人才
2022-04-14 返回列表
编者按:
      2022年4月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简称“钱班”)创办首席教授、深圳零一学院创始人郑泉水受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nstitute for Training and Research 简称UNITAR)邀请,担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碳中和青年大使活动”资深顾问,并为来自全球范围的300多位入选“联合国青年领导力培训项目”(UN Youth Leadership Programme)的大中学生及青年创业者作“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的主题分享。
郑泉水院士从自身几十年跨界创新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经历出发,娓娓讲述了自己对重大科技创新、青年领军人才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理解,以及从清华“钱班”出发到深圳零一学院的探索实践历程,为参加活动的青年带去了诸多思考和启发,引发了听众的热烈提问。
“追梦少年”的启发: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
“从0到1”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有足够疯狂的想法、有无知无畏的精神。之所以要有疯狂的想法,是因为如果一个想法大家都能想到,就很难带来颠覆性的成果。而颠覆性的创新往往要跨越很长的周期,需要创新者持续深入研究,并且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充足的体力。世界上很多顶尖的科学家和创新者都是如此:比如爱因斯坦,在14岁有了“追光”的梦想,26岁就发表了狭义相对论,36岁发表了广义相对论,达到了人生科研的高峰;埃隆·马斯克12岁时有了探索火星的梦想。从诺贝尔奖的情况来看,到目前为止共产生了将近一千项科技领域的诺贝尔奖,经统计,其成果获得者发表论文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可见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是有据可循的。
“从A到X”的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破除思想藩篱
创新需要X型人才。所谓X型人才就是内生动力驱动下,勇于寻找最有激情的目标,能够全力以赴追求探索,敢于失败,思维开放的一群人。他们更能够适应当前这个知识爆炸、充满未知并且开放快变的时代。而我们的传统教育更擅长培养外驱、守成型的人才(即A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可以在一个封闭、慢变的系统中将所有事情都做到极致(即门门都A),但他们很难实现颠覆性的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拥抱失败,而A型人才往往不能够接受失败。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问题—学生—导师”三要素匹配,这也是清华“钱班”12年探索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对青年来说,首先要对(提出和)解决某个可能改变世界的重大挑战充满激情,并为此全力以赴、坚持不懈,其次要有极具经验的导师持续帮助他走过这样一条艰难、长期、从没有人走过的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导师的引导帮助,创新就会“万死一生”。
现场精彩问答
问题一:您刚才从社会的角度谈到如何搭建一个平台培养青年的创新能力,如果从个人的角度,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呢?
郑泉水: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会提问,因为所有创新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从哪里来、如何做呢?是聚焦并解决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从来没人解决过,那这就是创新。这其中还有几个重要因素。第一是好奇心,要保持好奇心、保持无知,这非常重要。第二,要有非常开放的心态,向所有人学习。第三,要培养坚韧的性格。我想这就是培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东西。
问题二:“钱班”学生都是学工科的,而像我这种学文科的学生该如何参与全球性的改革创新中呢?
郑泉水:我前面讲的创新需要的三个素养(好奇、开放、坚持)并没有涉及学科。文科创新典型的例子之一是毕加索,他小学的时候数学非常差,所以被同学嘲笑是大笨蛋。但他妈妈知道他在绘画上很有天赋,最终他也在这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所以说,创新跟技术、科学都没直接关系,最主要是要有好奇心,能够从独到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而且,我反而认为文科对创新是非常有帮助的,创新是需要有质疑精神的,这正好和文科的理念相符。
但现在问题出在哪呢?我认为是文科体系下的严格训练不够,所以不太容易走远。因为创新需要很长时间,很多大的创新要回到第一性原理。像我做结构超滑技术研究,虽然是进到一个新的领域,也经历过很多次实验的失败,但我还是很坚定,因为我在物理方面研究很清晰,我知道这个是对的,只不过是别人不相信能做成。所以缺了科学信念,对创新是会有局限的,这样容易导致思维的深度不够。
我的想法是希望能够把技术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创造出最好的创业生态。
问题三:您刚才提到创新人才培养的三个要素,其中一个是导师。请问如果在学校,学生如何匹配到导师?以及导师如何推动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如何鼓励学生去参与解决一些社区问题?
郑泉水:三要素是指“问题—学生—导师”匹配,但匹配不是把一个问题、一个学生和一个导师简单放在一起就行,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想做的事,所以要按照志趣来匹配。当学生、导师都特别想做同一件事,就能够实现匹配,这也是“钱班”发现的方法论。
所以如果你对社区发展很感兴趣,那你一定要找到对社区发展也非常关心且有经验的导师。当你关心的社区问题足够大时,你甚至可以在更大的范围找到合适的人远程当导师。每年想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非常多,但是麻省理工的老师觉得“钱班”学生更好,所以更愿意花时间远程参与“钱班”学生的培养。这就像投资,通过问题匹配到的学生和导师,双方都有很强的积极性,可以实现合作双赢的局面,导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更有成就感。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2022-04-12

版权所有: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