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教授做客惠众讲堂2025年第5期,讲座主题为“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小学育人环境建设”。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概念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驱动下,大中小学围绕天才、优才、英才和精英教育开展了各种探索和实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却也面临诸多困难。对此,边教授系统剖析了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性提出了解决路径。
第一,在人才培养目标及理念层面,边教授指出教育不应以培养传统认知中的“乖孩子”为目标,而应聚焦于培养勇敢的探索者与美好未来的创造者。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该保护孩子的创新品质,通过珍视好奇心,呵护想象力,激发探求欲,为创新萌芽提供土壤。另一方面需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制约,主动接纳“有缺陷的优点”“失败是创新的一部分”等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认知理念。
第二,在人才评价层面,需打破评价的单维性,评价不应以追求教育同质化为目标,不应将学生培养为缺乏个性的“标准件”,更不应陷入“盲人摸象”式的片面判断。评价的核心价值应聚焦于“发现”与“赋能”,通过科学评价挖掘学生的潜在特质与发展潜能,最终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充分且自由地成长。
第三,在人才成长方式层面,需弱化对考试结果、分数高低、竞争输赢的强调,转而给孩子多一些鼓励与引导,多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适度的自主空间,恰恰是成长的重要养分。
最后,边教授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并非聚焦于培养应试技巧,而是培养孩子卓越的创新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协同联动,形成家校社共育合力,构建适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为其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惠众讲堂”是我院强力整合高水平专家资源、引领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与行动的公益窗口和品牌资源。基于“新时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和创造性劳动者”的基本判断,“惠众讲堂”聚焦于澄清核心素养本位、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的教育改革发展理论问题,引导教育实践领域解决问题导向的实证研究,促进教育实践领域的行动效率与质量。
扫描图中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