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建好用好教育扶贫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扶贫;乡村振兴
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到2020年末,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贫困县将全部摘帽。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教育扶贫是国家脱贫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关系“两不愁三保障”脱贫底线目标的实现,也是“五个一批”脱贫重大举措之一,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们正处于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交汇时期,既要着眼当前,又要兼顾长远:既要对尚未摘帽的52个县发起教育脱贫攻坚总攻,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兜住教育扶贫底线;又要统筹谋划我国在消除绝对贫困后,通过发展农村教育解决相对贫困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教育系统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控辍保学、高校定点扶贫、推普脱贫、职教脱贫等,既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技能水平,又有效提升了乡村文明、改善了乡村风貌。为更好地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亟须将教育扶贫的既有经验转化为一种长期性的制度安排,建好用好持续稳定的长效机制,使其成为巩固教育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建好用好控辍保学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经过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截至2020年4月,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人数已由2019年5月底的60万人减少至9989人。控辍保学工作成就的取得,为2020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即使消除了绝对贫困,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现象依然还会存在,尤其是在“三区三州”等重点地区,可能出现多种因素导致的未成年人早婚早育或外出打工而辍学等情况。办好农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将控辍保学作为一项常态化的重点工作落实好,建好用好控辍保学的长效机制,包括辍学学生行政督促复学机制、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督导检查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等。
建好用好高校定点扶贫长效机制,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自2012年44所直属高校纳入国家定点扶贫工作体系以来,高校通过将自身特色优势与定点扶贫县发展短板相结合,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传播到贫困地区,开展了产业、智力、科技、消费等多种扶贫方式,切实提升了农村的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了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增强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虽然目前一些高校定点扶贫县摘帽,但高校的定点帮扶任务仍不能停歇,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定点扶贫县及时帮扶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高校定点扶贫这一好的帮扶方式,在未来仍应继续优化,实现定点扶贫工作从短期向长效、从治标向治本、从摘帽向振兴的转变,转化上升为长效机制。
建好用好推普长效机制,提高乡风文明程度。语言是通向文明的桥梁,乡风文明则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近年来,国家通过大力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组织开展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优化完善普通话学习资源、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师资网络培训等多种措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乡土。应当看到,推普工作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即使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依然需要建好用好长效机制。通过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意识。同时还可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记录、传承和发展乡村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风文明程度。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灵魂在文化,基石在教育。建好用好教育扶贫长效机制,有利于持续补齐农村教育短板,也将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孟久儿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5月20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