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空间】未来学校的空间想象
关键词:未来学校;学校空间;特色发展;生态校园;智慧校园
当我们思考和勾画未来学校时,首先会有一种空间上的想象与期盼。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认为,人类是空间性的存在。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空间研究正逐渐成为哲学、社会学等的热点研究方向。学校应该把空间改革作为研究和推进学校发展的重要视角和路径。
立于当下,教育者可以思考,未来学校在空间上会有哪些变化?
个性化
特色化是学校发展趋势,学校的特色化必然导致学校空间的个性化,因为空间不是静默无声的,它会说话。
未来的学校空间不会疏离文化,学校主张什么、追求什么、重视什么应在空间中有所反映。学校办学理念、校训、学校精神、育人目标等,被醒目地张挂、印刷在墙壁上,或者刻在校园景观石上,有的甚至表现在学校空间外形设计上。空间充盈文化,将是学校改革的不懈追求。
未来的学校空间不会忘记过去。任何学校都是从历史中走来,并在历史中前行。有内涵的学校空间应该反映学校的历史。
未来的学校空间不会逃离本土。学校空间虽有围墙区隔于周边环境,但又不能凭空而立。学校空间应传承地方文化,并在传承中寻求文化滋养,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未来的学校空间在选材、色彩、造型等方面也应极力反映地域风貌。
解域化
随着生态校园、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空间应该越来越具有动态、互联、共享、融合等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非固型。传统的学校空间形状和功能是相对固定的。如教室就是教室,每个教室的面积、形状几无差异。这种空间难以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既不利于空间资源集约化,又缺少活力、缺乏创造。未来学校空间将是灵动的,不仅形态多元、富于变化,而且其结构大多是半固定、柔性的,可以因不同需要而灵活组合,具有复合型和可变性。
非定域。未来学校空间的边界将越来越淡化,如教室并非只是静听的地方,教室与走廊、实验室可以融为一体;图书馆并非只在固定区域,可以弥散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未来学校的教育不只是发生在校园,也可以发生在社区、工厂、大自然、各种社会场馆;不只是发生在本乡本土,也可以发生在他乡异域。学校空间也并非只属于师生,与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将会成为常态。
非静态。网络化、虚拟化越来越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未来学校空间不仅是实体的,也是虚拟的,且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互联互通,随时可以切换。由此,学校空间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支点,通过这个支点可以撬动、激活更多空间,换言之,即生产空间。
总之,未来学校空间通过解域化将变得更广阔、更丰富,更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
情境化
传统的学校空间是单一的、抽象的,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和学校建筑的革新,学校空间将越来越情境化。
多样的学科教室。传统的学校空间与学习对象常常是疏离的,如不论什么内容、什么活动基本上在同一间教室进行,所有教室的大小、结构、设施以及装饰基本上大同小异。未来的教室将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将越来越契合学习对象,凸显学科元素,体现学科特点。
丰富的学习场馆。学习对象不同,必然要求学习方式各异,而学习方式各异,又倒逼学校空间多样化。因此,多样化的场馆建设,越来越成为必需。这些场馆可以在校外,但日常教育教学更多是在校内发生。所以,场馆化是校园空间变革的一种趋势。
高频的交互空间。“教育过程是一种交往”,学校空间应该致力于促进人际交往和互动。要促进交往与互动,就应该建立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如各种团体学习室、活动室、休息讨论区、自由讨论区等。
宜居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泛在学习”越来越成为可能,有人预言,在未来社会,学校将会消亡。那么,学校如何才能不被消亡?重要出路在于,学校的功能不断提升,不断拓展。学校将不再是单一的、“工厂化”的学习场所,也是身心栖居的家园。学校将回归生活,回归休闲,将从“考试工厂”变成“成长农场”。
舒适惬意的学习空间。英国一项研究表明,教室的灯光、温度、声音、布局和颜色等物理元素与学生成绩的相关性高达73%。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学校空间将越来越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审美需求。
便捷温暖的生活空间。“学生是学会生活的人”。学校空间既是学习空间,也是生活的空间。学校应让学生有“家”的感觉,有自己的领地感。学校应该有学生的物品储藏室,不至于上下学背着沉重的书包;有自己的档案和展品,使之有一种归属和成就感,让温暖深深植入他们的记忆空间和心灵空间。
丰富多元的休闲空间。学校(School)一词,最早来自古希腊文schole,schole就有“休闲时间”的意思。因此,从本义来看,学校也应该是休闲的场所。学校应该有丰富的活动场馆,满足学生各种兴趣爱好;有亲自然的角落空间,帮助学生不时走出钢筋水泥堆砌的世界;有各种相对私密化的空间,让学生调节身心,宣泄情感和深思冥想。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埃利雅德曾说过:“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故此,未来学校的空间有待我们去想象、去创造。
作者:鲁兴树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5月13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