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3年 07月 24日 星期一
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
Huizhong Observation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您的位置:主页 > 惠众观察 >
【思维训练】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训练批判性思维
2020-02-28 返回列表

       关键词:教学方法;批判性思维;开放性问题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及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当他们发问时,首先肯定他们“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接着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引导他们远离那些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训练他们能够逐渐问出有质量和深度的问题。一旦养成勤于发问的习惯,孩子的自信就能得到巩固,在未来的生活中才能问出更多好问题。
 
  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并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即使孩子回答错了也不直接纠正,而是继续提问引导孩子花时间独立思考,从而一步一步自己得到答案。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被公认为一种伟大的教学方法,因为回答富于启发性的问题需要花时间去专心地全面思考,大脑需要创建新的神经元连接并且深化原有的神经元连接。当孩子最终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便能“内化”这份感悟,使知识变成自己的“洞察”。
 
  一只蚊子引发 一次科学探寻之旅
 
  有一次,我的小儿子凯安对飞进屋子的蚊子深恶痛绝,问我为什么上帝会造出这种毫无正面存在意义的生物。当时我们正沉浸于大富翁游戏,没有精力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我们不是简单地跳过不提,而是把问题记在我们家的思考“停车区”,后来凯安和我有了一轮讨论。
 
  我们首先质疑了“蚊子没有正面作用”这一假设,通过查询资料,我们发现,蚊子对于植物的授粉有积极意义,而且在食物链上是其他昆虫和青蛙的食物,蚊子的灭绝会破坏食物链,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让人惊讶的是,世界上蚊子的种类超过了3500种,而会叮人的蚊子只占一小部分,且这些都是雌蚊子。
 
  我们之前假设蚊子叮人是将人血当成食物,但调查发现蚊子叮人是需要血液中的蛋白质分子产卵,而最佳血液是老鼠或水牛的。因为城市中人类的数目远远超过老鼠与水牛,所以它们选择叮人。被蚊子叮咬后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痒,是因为蚊子吸血时唾液会混在血液里,阻止血液凝结,痒的感觉是人体肌肤启动免疫系统,保护我们免受外来物的入侵。
 
  查证分析的过程推翻了“蚊子的叮咬只会带来负面作用”的认知。凯安一直兴致盎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其他的昆虫没有这个能力?为什么雌蚊子非要选择这种方式产卵?为什么蚊子不叮咬其他生物呢?后来凯安做拔罐治疗时皮肤上出现了黑色的淤血,想起他的研究并没有涵括蚊子吸血后遗留在人身上的唾液与人体皮肤之间的反应情况。他很好奇如果被叮后马上把蚊子的唾液吸出来,能否及时回避蚊子唾液产生的反应,不产生痛痒的感觉。他买了一套拔罐用具来实验,结果兴奋地发现真的有效!
 
  凯安用拔罐的方法来消除蚊子叮咬带来的痛痒感,整个过程切实遵循了科学的实验方法:首先提出一个假设,随后制定步骤来检验这个假设,而最终的实验证实了假设的可行性。
 
  如果我只是简单地递给凯安一瓶清凉油,制止他对蚊子叮咬的抱怨,就不会有后来一系列的学习和调查了。一个小小的蚊子叮咬问题引导凯安深入探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样的学习似乎对提高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帮助,也不能体现在大学申请表格中,但是对塑造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细微观察生活的能力,绝对有所裨益。
 
  把导向性问题转变为开放性问题
 
  一般说来,人们比较会抵触他人的说教,但同样的道理如果是自己感悟或发现的,却往往兴奋难忘。因为发现和感悟无法通过说教而要通过思考才能获得。最能启发人思考的方式是提问。提问能引起好奇心,而好奇心会成为思考的动力。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人们的愚蠢来自对每件事都有一个答案。学习大师的智慧来自对每件事都有一个问题。”
 
  父母跟孩子说话时,大多问的是导向性问题而非开放性问题。导向性问题更像是说教,问题后面会有标准答案的目的和导向,对方只能回答“是”与“不是”。而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对方可能会有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回答和收获。做父母最大的功课,就是要改掉说教的坏习惯,练习提问的技术,从问导向性问题转变成为问开放性问题。
 
  问开放性问题的关键,是提问时心态是开放的,而不怀着具体的期待。比如当我们问孩子:“这是你最喜欢的口味吗?”孩子很可能会按照我们的暗示或者为了讨好我们而认同我们的建议。但是当我们问孩子“你最喜欢的口味是什么”的时候,孩子就有自由诚实地分享他最喜欢的口味。
 
  再比如孩子从学校打电话说作业忘在家里了,大部分父母本能的反应往往是“你怎么这么糊涂?”“我今天很忙,你要我怎么办?”这样的导向性提问显然有说教和责备的成分。如果反问孩子“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觉得你能做什么呢?”这个开放性问题里面没有期待,也没有说教或责备,只有好奇,也不假设你回家拿作业给孩子送去才是唯一的答案,目的是帮助孩子思考和发现自己的答案。
 
  导向性问题很容易介入偏见,当我们问孩子“现在班上的情况严重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孩子只能给我们负面的回答,从而更加确定我们偏见的假设。但如果问“现在班上的情况怎么样?”,孩子就有自由给我们正面或负面的回答。
 
  当然开放性问题也有缺陷,问题问得太开放太广泛,得到的回答也会停留在肤浅层面而无法深入探索。因此要注意限制提问的范围,以进入更有意义的讨论。
 
  提问的过程就是批判性思考的过程,批判性思维最基本的一步就是探讨问题之前先收集所有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回答5W+H(谁?什么?何时?何处?为什么?如何?)这6个基本问题。从幼儿园阅读绘本开始,孩子就可以从故事书里的内容回答这6个问题,到了大学遇到的问题复杂了,但基本上还是用这个框架来提问。
 
  鼓励孩子提问培养好奇心和兴趣
 
  在家庭生活中,帮助孩子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很多技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在他提出问题时,不妨多跟他善意地唱唱反调,因为这能帮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理清逻辑,变得条理清晰,并反思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想。
 
  在我们家有个共识,没有问题是愚蠢到不能问的。我记得儿子们曾经问过我:蠕虫会打哈欠吗?眼镜蛇张开嘴时会不会比我的手掌大呢?鱼是如何睡觉的……这些问题实在超过了我们的回答能力,在搜索答案之前,我们往往鼓励孩子首先提出自己的答案,比如说,你为什么认为鱼需要睡觉呢?你认为鱼是如何睡觉的……引导他提出假设,最后通过研究找寻答案。如果最后他的假设被证明是对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也许还会衍生一些新的问题。
 
  如果孩子有一个新想法或者假设时,试着让他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想想这个假设有几种不成立的可能。科学方法的存在意义是为了证明事情是错误而不是正确的。如果孩子试遍了所有的实验方法都没能证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可能他的假设是站得住脚的。这类练习与发散性思维有关,又叫作“头脑风暴”,这样孩子遇到挑战时就不会一开始就乖乖认输。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就要给孩子独立做决定的机会,并教育孩子在做决定之前三思而后行。懂得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懂得如何做出明确决策,不但能增强孩子的品格和个人信念,还能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并最终决定孩子在家庭、社会、国家中的影响力。
 
比如孩子如果问“我能不能先玩一会儿电脑再做作业?”你可以与孩子一起估算并统计出完成作业、吃饭、读故事、洗漱及其他不确定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从上床时间开始往前倒着推算,让孩子自己决定哪些活动是没任何商量余地的、哪些是可以灵活分配的。这个历练远比简单地说“不”更有意义,父母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将孩子推到主导地位,用合适的问题引导孩子不断思考,寻找解决方案。
作者:蒋佩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原中国区总面试官,著有《丰盈心态养孩子》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2月27日07版
 
版权所有: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