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美国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美国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关键词:美国学校;劳动教育;公民培养;服务学习
在美国,劳动主要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手工劳动三类。但不管哪类,在学校教育中,劳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尊重劳动的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革,美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降低,就业人口也大幅度减少。到1980年,美国农业人口仅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7%,一个农民可以养活65个人,农业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因此,在美国已不存在类似中国的农业体力劳动或生产劳动。但是,这并不是说美国中小学和大学不存在劳动教育。
美国中小学的教育宗旨是:(1)保持身心健康;(2)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3)成为家庭的有效成员;(4)养成就业技能;(5)胜任公民职责;(6)善于利用闲暇时间;(7)具有道德品质。在美国人看来,学校正规的课堂教学可以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态度、习惯、品质、行为方式等需要通过课堂外的各种活动、实践来加以培养,需要通过反复经历、体验,最终成为习惯或品性。基于上述认识,为实现教育宗旨,美国的劳动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基于成为家庭有效成员的劳动教育;二是基于就业的劳动教育;三是基于公民培养的劳动教育。
一、基于成为家庭有效成员的劳动教育
美国小学开设的课程有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卫生健康、艺术、音乐和体育。“科学课程”相当于我国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学科的综合。“社会研究”相当于我国学校的政治、历史、经济等课程的综合。学校日常开设的课程中没有劳动教育课程,但在家庭和学校都有各种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活动。如小学生在家里需要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打扫自己的房间,帮助父母修剪自家房屋前后的草坪、分担家务等。总之,凡与孩子自立有关的一切事情父母都最大限度地让他们自己去处理、解决。在学校里,教师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安排各种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活动,如鼓励学生寻找或把自己喝过的饮料瓶等可以回收的垃圾、物品带到学校,积攒到一定数量后换回某种小礼物;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如癌症日、残疾人日等让学生到社会上募款,救助特定的人群;学生要参加学校或社区的植树活动、志愿服务,进行各种手工制作。此外,一些美国小学还开展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的活动,类似国内学校学生“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在课堂外的集体活动时间,高年级学生需要引导或帮助一年级孩子学习如何在学校用餐、遵守纪律,抚慰他们的情绪,带领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高年级学生照顾人帮助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以及关爱、服务精神。
与小学相比,美国初中课程仅多一门外语,其他门类一样,但教学内容难度更大、要求也更高,学校日常课程中同样没有劳动教育课程,但有各种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的活动,如手工制作、植物栽培等。历史上,美国高中有学术性高中,也有偏重职业的实科中学。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综合中学成为今天美国高中的主体。由于并入实科,美国综合中学普遍设有一些劳动教育类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常见的有家政、手工、烹饪、木工、园艺等。在一些位于山地、丘陵州的学区还设有石工课程。
家政教育主要有两种:一是不以求职为目的,只作为个人与家庭生活的一种准备;二是作为求职准备的家政教育。就业岗位有:儿童的看护与照料;服饰的经营、生产与服务;食品的经营、产生与服务;家政工;家用设备的维修与服务等。家政教育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相关课程;(2)有指导的设计;(3)关于家庭管理、家庭经济、家庭卫生、家庭关系、儿童照料、营养、服饰等方面的小组体验学习。在三个组成部分中,有指导的设计居于重要地位。它要求学生能够用创造性的方法、思想、观念去改善自己与他人的家庭生活。
比如,烹饪课属于家庭与消费者科学课程中的一门。由“菜单”和“主菜”两部分组成,具体每个部分又细分为两项内容。每项内容0.5学分,共2学分。学生只有在前一部分内容考核合格后才能学习下一部分内容。具体如右表所示。
二、基于就业的劳动教育
基于就业的劳动教育以生计教育为代表。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1/3的高中生在读完高中后,既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也没有获得谋生的一技之长,导致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不满。为解决这个问题,时任美国教育署长提出了“生计教育”计划。其做法是:(1)生计教育将成为所有学生而不只是职业学校学生课程的一部分;(2)生计教育应当贯穿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甚至大学的所有年级;(3)让中学毕业生,即使是中途退学者也拥有维持生计的各种技能。之后,美国国会通过了《生计教育促进法》,拨款在中小学实施生计教育。
生计教育把小学1年级到中学12年级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年级):职业了解阶段。主要使学生了解他们将面临的各种职业,培养职业兴趣,通过现场参观加深学生认识。
第二阶段(7-10年级):职业探索阶段。面向7-8年级,熟悉美国15大职业分类,然后选择自己可能学习的5种-6种职业;面向9-10年级,对选定的职业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增加访问、见习、实际操作的机会,积累实践经验,深化对职业的认识,为职业选择做准备。
第三阶段(10-12年级):职业选择阶段。选定一种职业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研究和实际训练,并从以下三类课程中选择一种:(1)掌握中学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各种知识、技能课程;(2)为升入大学学习做准备,既学习学术性课程也学习职业课程;(3)为进入专业学院学习做准备的课程。
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全美16740个学区中,有9300个学区开展了生计教育。80年代初,随着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严重滑坡,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生计教育模式受到了批评和责难。在1983年《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表后,美国中小学再次回归重视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外语、社会研究等学术性课程,但生计教育倡导的为就业做准备的理念在中小学普通教育中被不同程度地继承下来,并一直影响至今,尤其是在综合中学的职业科。课程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从传统的手工类、体力类课程转向计算机维修技术、文字信息处理、商业资料分析、电子报表、计算机辅助绘画设计等众多偏重脑力劳动的课程。
三、基于公民培养的劳动教育
美国十分重视公民的教育与培养。在中小学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志愿服务/社区服务”与“服务学习”。志愿服务能够成为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习惯甚至是自觉行为,与从小就开始的志愿劳动教育密不可分。美国中小学不评三好学生,但一个孩子如果有服务精神并做得很好,学校通常会给他发一个“好公民”奖。联邦政府也设有公民成就奖励项目,主要针对5-9年级学生。这被认为是培养和形成个体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关键阶段。美国各个学校都会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为正处于康复期家庭提供服务;清洁社区;与残疾学校的学生联谊;为弱势群体发起捐献生活物品活动;回收废物;为疗养院制作装饰品;为残疾儿童制作圣诞卡;宣传禁烟,等等。这些活动使学生变得更加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服务学习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兴起的。1969年美国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亚特兰大市政府和亚特兰大城市联盟等联合召开会议,讨论服务学习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会议达成了三点共识:(1)学校必须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并对服务学习给予认可;(2)学校、民间组织、联邦和州政府必须为学生提供参与服务学习的机会和专项资金;(3)学生、教师必须参与服务学习的规划与实施过程。在民间的推动下,1990年2月,时任总统布什签署了《国家与社区服务法》,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服务学习的地位。1993年3月,时任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国家与国家服务信托法》,规定联邦政府对开展服务学习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政策制定者、学校和民间组织探索新的合作方式,把学生与学校、社会重新联系起来。法案的颁布,不仅提高了服务学习的地位,使服务学习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极大地推动了服务学习的发展。现在美国每个州都开展服务学习,有些州还将其作为公民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并把它作为从学校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除中小学外,美国大学也广泛开展服务学习。如新泽西理工学院在每学年的春假、暑假、寒假甚至周末假期都会开展“假期项目”,安排学生去校外考察,让学生与被服务者短期内近距离地生活在一起,合作应对当地社区亟须解决的问题,如饥饿问题、艾滋病问题、流浪失业人员问题、环境问题、女性问题和经济复苏问题。普林斯顿大学的工程学教授曾带领一群学生开展贫困社区家庭节能项目,该小组向社区居民传授如何利用太阳能节约家庭燃料开支。通过社区参与,学生不仅学会了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还懂得了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对于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公民责任意识。
总体来看,美国劳动教育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教育内容与形式特别重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二是各种劳动教育都与实践相结合,从“做中学”,而不是依靠书本在教室里传授;三是小学和初中的劳动教育主要分散在家庭日常生活和学校的活动中,旨在培养一个人终身的习惯、品质,而不是仅当作一个阶段性的学习任务,高中和一部分大学设有劳动教育课程,则侧重于探讨劳动关系、工会组织与管理等内容,这与我国语境下的劳动教育存在着根本性差异。
作者简介:谷贤林,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人民教育》2018年第21期 作者:谷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