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融合科学”“开放科学”“计算社会科学”等新范式出现,使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成为全球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一个主导趋势和创新源泉。8月20—22日,在江苏省高校社科联秘书长培训班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论坛上,与会代表分享了各高校学科交叉发展实践经验,探讨了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机理。
近年来,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对高校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第九大学部——交叉科学部。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使之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2022年《江苏社科强省建设工作要点》提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以一流学科为高峰、优势学科为龙头、省重点学科为主体、校特色学科为补充的建设体系。
“随着国家现代化转型,多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无论是从科学政策制定保障上,还是在组织管理上,交叉学科的地位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表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满足现实发展需求,需要集成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以实现科技突破。高等院校要积极推动学科创新、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将“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机制为动力”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氛围。
学科交叉是一种跨学科界限的动态融合过程,也是伴随社会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逻辑的综合行为。社会情境日益复杂的变化使得单一学科知识越发难以应对这一局面。“交叉科学不是硬交叉,而是为了解决问题,相关学科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此时就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专门研究。”江苏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杨亦鸣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这就要求文科要从以传承为导向发展到以传承和创新并举为导向。其背后是科学研究观念的创新,即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立足自己的研究学科,同时要看到现实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而不仅仅囿于学科,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跨学科。
20世纪后半叶,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在交叉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国内高校在交叉学科建设方面也作出了有益尝试,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教育部发布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名单。根据要求,入选实验室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瞄准学术前沿,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究范式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实验手段,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实践性研究,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趋势凸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科与理科的交叉趋势凸显。”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大数据实验室主任张雪魁说,社会科学在大数据时代需要计算科学的支撑,来进行大量新的研究。但是,重视计算不代表崇拜计算,不是所有的社会行为都可以计算,计算有计算的边界。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徐子敏提出,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设置和布局,深化基础学科建设,推动高质量学科发展,特别要在文科学科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新兴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上下功夫,积极搭建交叉学科平台,大胆开展制度创新,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东南大学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禄生认为,要以领域和方向为牵引避免学科交叉泛化,以平台和项目为抓手聚集稳定交叉团队,以学科和专业为切口更好达到以点带面,以资源和制度为保障确保人才、经费、招生指标等向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倾斜。苏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陈一提出,要以需求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产生学术效果为目标,在做好、做精文科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文科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做到有组织、有引导,杜绝生搬硬套;要结合本校特色、所在区域特点、重点服务对象以及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建设工作。
论坛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苏州大学、苏州市社科联承办。来自江苏省外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以及江苏省内数十所高校社科联秘书处相关负责人80余人参会。
作者:吴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