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3年 07月 24日 星期一
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
Huizhong Observation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您的位置:主页 > 惠众观察 >
【教育评价】基于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2023-07-03 返回列表
 
【摘要】五育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势,基于五育融合理念构建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厘清五育融合的内涵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前提。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全过程评价为外在形式,以重视评价整体育人价值的发挥为精神内核是促进五育融合的教学评价样态。以五育融合为导向、以师生生命成长为价值追求、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内容、以五育融通为评价标准是构建五育融合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五育融合;课堂教学评价;全面发展;全过程评价
 
随着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教学实践中跨学科教学的提出,五育融合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思想,强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五育并举思想的提出旨在改变智育独大的局面,凸显德智体美劳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必要性。它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五育地位不平等的局面,但在实践中有些地方却出现偏差:将五育并举等同于德智体美劳的机械堆砌。基于这一现象,不少学者提出五育融合思想,这是对五育并举思想的深化。事实上,不论是五育并举还是五育融合,其核心都在于追求整体人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活动起着监控、调节等作用。推动五育融合落地,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是不可小觑的一个环节。因此,探索促进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对整体推进五育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五育融合的意蕴及其根源
五育融合的核心字眼是“融合”。从词源上看,无论是“融”还是“合”都兼具形容词和动词的词性。“融”除了具有融化的含义,也有恰适、和乐的含义。例如,《晋书·陶潜传》中就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2]。无独有偶,“合”不仅具有结合、联合等含义,还表示和睦、融洽的一种状态。例如,《诗经·小雅·常棣》中就有“妻子好合,如鼓瑟琴”[3]。基于此,“融合”二字既能指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融通过程,又蕴含着一种和谐、恰适的状态。可以说,五育融合不仅是五育之间融通的过程,也是五育和谐共生的状态。作为过程而言,五育融合首要问题是处理“立”与“合”的问题。“立”是基础,“合”是深化。首先,让五育都立起来,五育缺一不可。德智体美劳在促进人的整全发展方面同等重要。因此,五育融合的前提条件是将其“立”起来,改变智育独大、劳动教育等不受重视的现象。其次,让五育有机整合起来。五育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融通、渗透和整合,各育之间彼此渗透,形成“你”中有“我们”,“我”中有“你们”的样态。[4]
只有对五育融合思想进行追根溯源,才能把握其深层内涵。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我们能够找到五育融合思想的源头。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首次提出了作为民初教育方针的“五育并举”,其初心在于促使民众养成健全的人格,并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5]。此外,日本学者小原国芳的教育思想中也渗透着五育融合思想的影子,他主张全人教育,提出教育内容应包含人类文化的全部,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6]综合两位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在形式上,五育融合指作为教学内容的德智体美劳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渗透、融合,最终成为一个有机生成的整体[7];而实质上,五育融合思想旨在促进人的整全发展,使学生成为有德行,有智慧,有审美素养、劳动素养以及身体素质的整全的人。因而,在教育教学中五育融合最少应体现两个方面的融合:其一,教学内容融合,不是德智体美劳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五育有机融合;其二,教学目的融合,通过五育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人成为完整的个体。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的样态应该是让德智体美劳“立”起来与“合”起来并行,使五育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最终实现人的整全发展。
 
二、基于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样态
课堂教学评价是在特定评价理念的指导下,由相关人员针对课堂教学活动所开展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包括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质量的价值判断。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导航器”促进五育融合,明晰促进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样态是必要前提。
1
课堂教学评价的外在形式: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与全程评价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层面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劳动教育、体育、美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文本,旨在促使教学从“重智”“疏德”“轻体、美”“缺劳”的局面转向德智体美劳有机整合。投射在课堂教学评价上,促进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外在形式就表现为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全过程评价。
横向而言,课堂教学评价应涉及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缺一不可。在分科教学的影响下,学科之间的边界较为明显。尽管当前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大部分学校课堂教学依旧以分科为主,一方面在于分科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师资的专门化问题,造成教师在应对跨学科教学、综合教学时显得措手不及。这种分科教学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教师往往会认为德育依靠思想政治课、美育依托于艺术课等,从而造成课堂教学评价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五育的融合。要突破这一困境,每一位教师需要深挖所教学科中德体美劳等方面的要素,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评价推动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
纵向而言,五育融合的落实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全过程做出价值判断。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评价一堂课中五育的融合程度,而且要将目光放置在不同学段中五育融合理念的衔接情况上。这需要教师一以贯之地坚持。五育融合是诸多复杂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德智体美劳的整合方式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是开放的、流动的,在某一个教学片段、某一堂课的教学中可以表现为两者、三者甚至多者流动、开放的整合。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环节各育的情况。此外,教师还应该警惕对五育融合的简单、线型理解,即要避免在课堂教学中将德智体美劳割裂开来,以先后顺序开展相应的教学。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例如,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单独设置了五分钟的说教式德育时段。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由德智体美劳拼凑而成,而不是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导致课堂教学评价极大可能将各育条状地分割并进行价值判断,偏离了五育融合的价值追求。可见,坚持五育融合思想要将其以开放、流动的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全面、全过程地评价德智体美劳诸方面。
2
课堂教学评价的精神内核:重视评价整体育人价值的发挥
促进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其旨归在于重视整体育人价值的发挥。从内容来看,课堂教学评价需要挖掘德智体美劳的育人价值。促进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劳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挖掘内隐在其背后的“善”“真”“健”“美”及“实”等学科素养。[8]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应包含德智体美劳中显性与隐性的因素,如果用冰山模型作类比的话,促进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包含显露在冰山之上的认知因素,也要包含藏在冰山之下的非认知因素,冰山之下的部分为冰山之上的部分提供根基,冰山之上的部分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二者缺一不可。[9]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健全个体之人格。五育融合具有个性的整体性特点,所谓个性的整体性是指五育各有其属性、特征,但五育融合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在聚焦各自独特优势的基础上,弄清各育之间的关系,关注整体育人价值的发挥。虽然五育具有各自的文化意义空间,但最终的旨归在于促进个体完整的生命成长。因此,促进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基于教与学的全面信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五育融合表面形式背后的深层意义,关注个体生命成长,从而做出全面价值判断。
三、基于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指引,它的落地生根,除了要有理论上的支撑,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当中,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落实五育融合的重要一环。
1
以五育融合为评价导向,引导课堂教学评价合理的价值定位
所谓价值定位,即坚持以人们认同的理念为目标指引。合理的价值定位是有效行动的基础。只有在合理的价值指引下,行动才不会有方向性的偏离。价值取向一旦形成,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学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决定教学活动的质量。
当前课堂教学评价面临着“唯分数”导向的困境,主要有如下表现。其一,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以学业成绩为核心,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素养、劳动素养以及身心的发展处在边缘地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堂教学以智育为中心,而其他各育日渐式微。其二,依据班级的升学率、优秀率、合格率等量化指标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利益相关者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视,学生的发展被转化为冷冰冰的数字,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不再是重视育人,而是转向育分。
不同于“唯分数”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五育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以五育融合为目标指引,在理解五育融合的基础上,建立五育协同育人机制,为实现五育整体育人终极目标服务。这种评价导向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五育融合的理念。学校要组织安排相关人员参与五育融合的宣讲会、研讨会、培训等活动,使利益相关者明确五育融合的价值追求。同时,学校要提供一定的支持,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化对五育融合理念的认识。教师也应自觉树立五育融合的教学理念,主动学习五育融合的先进经验。例如,珠海市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就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构建了“六优”综合评价体系,即品优、学优、健优、艺优、劳优、创优。[10]但仅学习五育融合的先进经验不足以使教师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教师在内心认同五育融合理念,认真地反思、积极地实践,五育融合才会内化为教师知识的一部分,教师才会一以贯之地以五育融合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概言之,以五育融合为评价导向,引导课堂教学评价合理的价值定位是建构促进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导航器”。
2
以师生生命成长为价值追求,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育人功能
五育融合的终极价值追求在于整体人的培养,同时,评价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鉴定与甄别,而是在此基础上,发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改进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为师生生命活力的展现以及生命意义的提升服务。[11]因此,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学校需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明确对教师教的评价不是为了区分教师教学能力的优劣,而是在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生命意义。其二,在对学生学的评价方面,需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融合发展,关注五育背后的深层含义。对教师而言,需明确五育融合的教学不是没有“灵魂”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带有价值负载的生命成长的过程,即“真”“善”“美”等素养全面和谐的发展过程。因此,促进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师生的生命成长为价值追求,重视其整体育人功能的发挥。
3
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内容,促进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从人的全面发展而言,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应是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有机整合。但当前认知与非认知因素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还处在拉锯状态。总的来说,是因为认知因素容易被评估,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难以简单地进行量化评价。在此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多关注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教师教学内容的完成度等,忽视了对师生的主体需求、道德品质等非认知因素的考察。[12]以认知因素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评价不利于个体的生命成长。
以学生核心素养为评价的主要内容,突破了课堂教学评价中认知因素独大的困境。核心素养兼具了认知与非认知因素[13],与五育融合也有一定的契合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确立的3类当代急需的核心素养就蕴含了五育的特性,例如“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的能力”“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合作能力”“管理并化解冲突的能力”等,就融合了德育、智育和美育。[4]我国在汲取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3个领域6项指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同样体现了五育融合的特征,例如“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主要指向的分别是智育、德育和美育;又如“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则融合了智育、德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涵盖了五育的内容,还体现了五育整体融通的样态。因此,以学生核心素养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而且符合五育融合的价值追求,不仅有利于促进五育“立”起来,更有利于五育“合”起来。
4
以五育融通为衡量标准,建构课堂教学评价融通式的评价指标
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以“点”为指标的困境,主要有如下表现。其一,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分为德智体美劳独立的各个部分,依据每一指标的完成程度对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评分。这反映出评价者对五育融合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五育融合便是德智体美劳的简单堆砌。在此背景下,促进五育融合课堂教学变成德智体美劳分项展示,其评价便是分析各育的达成程度,进而判断五育融合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五育融合流于表面。其二,“点”指独立的课时。通常,课堂教学评价指对某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的评价,而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较为缺乏。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其中每一堂课都是教学总体设计的一部分。[14]每一堂课的评价是总体评价的基础,而总体评价是每一堂课评价的系统化,二者密不可分。在综观每一堂课的基础上,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评价才是促进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然之路。此外,五育融合的贯彻落实也不仅仅是依靠某一节课就能实现的,更需要一以贯之地将五育融合的理念落实到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整体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价值。以“点”为评价指标,导致五育融合变成一堂课中德智体美劳的简单相加,从表面看,五育皆有,完成了五育融合的基础步骤——“立”起来,但实际上,五育停留在“立”起来的层面,尚未达到“合”起来。事实上,并不是每一节课都会包含德智体美劳各要素。五育融合还需在整体的教学活动中予以灵活安排。
促进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五育融通为衡量标准,建构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从不同侧面评价教学的实际效果,克服课堂教学评价的单维度指标。事实上,五育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也难有纯粹发展某一育的教学。五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为建立融通式的评价指标奠定了基础,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满足了评价指标的融通性要求。因此,课堂教学融通式指标的建构可以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6项指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15]融通式的评价指标,不仅强调五育在横向方面融合,而且重视其纵向上的融通;五育融合的程度与方式因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五育融合的程度是随学生的年龄依次递升的。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五育融合横向与纵向的发展。
 
作者:覃兵/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唐文/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来源:《教育测量与评价》(双月刊)2023年第1期


版权所有: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