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3年 07月 24日 星期一
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
Huizhong Observation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您的位置:主页 > 惠众观察 >
【教育评价】构建全新学习场:基于精准评价的“精准+”教学管理
2023-06-05 返回列表

如何让教师精准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如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个性化地规划学习?这是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倡导协商式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1]这也对学校教学评价提出新的要求。
 
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文艺二校”)深入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准教学-个性学习”实践研究,精准评价是这一过程的重要一环。在反复的研磨和完善过程中,评价工具数次升级,评价结果逐渐趋向更个性、更精准。在推进新课程方案落地实施的背景下,自然产生一个实践命题:以精准评价结果为依据,构建“精准+”教学新生态。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精准+”教学?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呈现我们的思考和探索。
 
 
一从精准到“精准+”的升级:构建全新学习场
 
文艺二校在进行评价探索的过程中,自主编制了四类评价工具,包括学科评价多元题库、课堂表现性评价量表、德育养成记录单、开放性问卷;搭建了德智体美劳5D成像体系,与软件公司合作形成了“随科·随堂学生个性表现画像”的精准评价方法,每个月为学生生成人手一套相对精准的过程表现画像及五育均衡发展全班对比画像。在此基础上,如何让课堂观察与大数据生成的评价结果用得其所,让精准结果催生“精准+”教学,成为我们开展持续研究的新出口。
 
我们认为,“精准+”教学是对精准教学的升级,两者取向一致,但起点不同:精准始于教师基本经验和学生基本需求,“精准+”始于对学情的充分解析和针对问题的需求。评价结果抵近如显微镜,前瞻如望远镜,我们期待评价结果“回马一枪”,使课程实施教、学、评的全过程形成良性发展的闭环,各阶段轮番升级,螺旋式上升。
 
1. 走向“精准+”的基本路径
 
学校实施精准评价、得出精准画像的核心目的是改善教学。所以,从精准画像到“精准+”教学是最核心的生成,也是最关键的步骤,这个路径需要跨过以下关口。
 
一是画像解析。每幅画像都包括学习达成情况、学生兴趣、参与程度、个体需求等像素,准确解析画像是教学改善的基础。通过解析,教师可以积累面向全体的大数据,也可以获得针对个体的“小数据”。
 
二是教学反思。即通过精准加持,促进教师开展多维反思。数据引导的反思,能有效打破教师经验的束缚,触及以前可能忽略的死角,把教师的关注点从“我哪里讲得不充分”前移到“学生哪里学得不舒展”,让自己站在“精准+”教学的门口。
 
三是精准研磨。如果说以前的研磨是基于教师的观察与经验得出大致判断的“模拟格式”,那么现在则进入凡事要有根有据得出精细判断的“数字格式”。研磨的内容涉及资源的重组、方法的比对、途径的优选等,并将多元、多维的教学要素与学生个体需求“对位”。“数字格式”的研磨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针对性。
 
四是教学实施。在我们的实践概念中,精准评价的“前传”是个性化学习,但我们并没有用“个性+”学习来定义精准评价引发的教学升级,这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对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升级的学习场进行有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追求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维度上提供足够冗余度,让师生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要确保选择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避免让师生增加负担和迷失自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准+”全新学习场。
 
2.“精准+”的主要特征
 
所谓“精准+”全新学习场,并不是那种被设计得严丝合缝的课堂教学,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式的精准不是我们教学所要的精准。“精准+”升级的实质是拓展适合学生选择的范围,使其在舒适的充分冗余中找到“更好”。总体来看,“精准+”的特征体现为如下四个叠加。
 
一是总体同步与个体不同步相叠加。即教学进度与目标导向确保总体同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教师预设的讲解程序和有严格时间卡位的小组讨论中解脱出来,自己决定哪里可以“快进”,哪里必须驻足,班级情境保证提供充分的信息通道和资源支持。
 
二是传统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相叠加。数字化学习是一种混合型学习,传统课堂中的情境创设、实物教(学)具使用、学生合作分享等策略和方法,与数字化手段各显神通、有效互补,在混合中将效益最大化。
 
三是内容精准与方法精准相叠加。“精准+”教学要求教学需根据画像解析得到的大数据、“小数据”去精准投放资源,精准创设情境,让对的内容、对的方法和对的学生在课堂不期而遇。
 
四是聚焦学习与融合学习相叠加。越是聚焦的,越是融合的。信息化帮助学生精准聚焦而把知识学通透,而通透的应有之意就包括学科融合的通透。信息化的世界有两个基本特征:无界打开和快速抵达。在这里,融合随时都在发生。
 
以上四个叠加不是简单的并存,而应是服务于不同学生发展的积极调试,它更关注个体,更倡导数字化学习的补充,更强调方法的适配,更鼓励融合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体现四个叠加的全新学习场催生外观形式多变、内核趋于精准的教学过程。
 
二“精准+”的衍生作用:实现精准的再生产
 
从基本工作逻辑看,“精准+”教学处于精准画像的下游,同时又处于新一轮更精准画像的上游。各单元的衔接既构成闭环,又撑起螺旋上升的台阶。所以,“精准+”教学对其上游具有反作用,也会引发衍生品。这个过程也是精准的再生产过程。
 
1.“精准+”的反作用
 
其一,指向资源建设。“精准+”教学需要充足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来支持和推动,资源建设本身也需要“精准+”教学的引导。从学校视角来看,国家课程解决“标准”问题,市场资源解决“扩面”问题,学校资源解决“精准”问题。仅在3年疫情期间,学校教师就提出资源需求2万余项,提供资源片段8000余个,学校组织力量完成并上传资源总量超过500G。
 
其二,指向平台技术。“精准+”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平台技术必须同步跟进。以前我们总是跟着供应商的技术跑,由他们来培训教师;现在我们有资格让平台技术跟着我们跑,为教师的需求服务。现在,我们正在使用的平台从底层构架、基本外观、端口设置,到开放的时间、权限的控制等,都是老师们用出来的。平台技术的不断升级,使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和教师个人化的需求,实现教学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
 
其三,指向评价升级。越是精准的教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评价端采集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精准教学,就没有精准评价。在“精准+”教学场域中,学生在态度、情绪、活动深度等评价要点上都有更个性化的表达。“精准+”教学不仅带起了学习的节奏,也带起了评价升级的节奏,我们的评价体系一直朝向更加全面、多元、个性的方向优化进阶。
 
2.“精准+”的衍生品
 
其一,“精准+”作业。以前教师布置作业总是纠结量的精准与否,“精准+”作业则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作业内容与形式的设计上强调要充分体现作业的“四性”,即定制性、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在“双减”背景下,学生们发现作业不仅变少了,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大家不同,大家都投入。
 
其二,“精准+”菜单。学校以前也有菜单,但更像是节日加餐或是特供,而“精准+”菜单正在走向常态化。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在课程学习管理系统中开发了选课功能;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需求,系统会为学生自动生成个性化课表菜单,从“一班一课表”走向“一班多课表”,直至实现“一人一课表”。
 
其三,“精准+”计划。对“精准+”教学实施精准管理,带动教学常规建设从以“管外观”为主向以“管内涵”为主转变,催生了“精准+”的教学计划。学校强调教学计划要体现四个关键点:课时目标突破点、思维培养训练点、个性教学落脚点、随堂评价采集点,以确保“精准+”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实现“精准+”的管理策略:为精准教学的螺旋进阶保驾护航
 
从精准评价到更加精准教学的螺旋式上升,是一个典型的长过程项目。这样的项目,必须有一套长期有效的管理策略为业务内涵的生成、生长保驾护航。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如下几个策略。
 
1. 里合外应策略
 
“里”即校情、师情、学情,“里合”即所有的技术构建和资源开发都应该适应学校需求,变“互联网+教育”思维为“教育+互联网”思维。“外”即外脑资源和技术供应者,“外应”即面向学校的服务是针对性的“精准+”服务。里合外应策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放大版,即“以学校为主体”,意在调动教师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学校和教师的价值在于把真实的需求带到开发端,并参与研发过程,为“精准+”教学扫清障碍。
 
2. 软硬兼施策略
 
学校把所有花钱的东西都归为硬件序列,把自己研发的资源都归为软件。硬件烧钱,软件烧脑,一件都不能少。一是数字科学实验室建设,即结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建立专业化、智能化、系统化、自动化、多学科交叉的数字化实验室及管理平台;二是创客空间及课程建设,即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创客空间内部硬件设施,建设基于Mind+、人工智能和开源硬件的创客教育课程;三是智慧教学系统和智能评价系统升级改造,即对学校“教学云平台”和“随堂随科学业评价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立学生成长画像数据库,完善自适应系统,实现教与学精准化;四是微课录制平台建设,即通过虚拟抠像技术,配合数字教材,建立微课(慕课)自动录制系统,实现多机位移动录播;五是智能管理系统建设,通过完善集团统一管理智能云平台,实现校务工作、学生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电教管理、家校互动等日常管理及师生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在此基础上,学校探索建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不断提高公共信息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3. 双轮驱动策略
 
简单地说,“双轮”其一是教育学,其二是信息技术,在学校实践中表达为相关联的两套方法体系。毫无疑问,这两个体系融合度越高越好,但事实上,它们的融合之路很有挑战性。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大致存在三种状况:两方面都比较擅长,擅长其一,没有明显的长处。这种分化就决定双轮驱动的上路准备是比较复杂的。学校开展了以下形式的研训:一是主题招标研训,将重要的实践难题通过招标方式交给有能力、有兴趣的教师攻关,学校给予支持;二是团队带动研训,通过经验分享,以骨干带团队,激活每一位教师;三是错位融合研训,将“偏科”教师错位组成研训团队,展现双轮平衡的动能。学校希望通过研训使群体和个体都呈现双轮效应——同步、同强,既能协调一致,又可单独脱困。
 
4. 粗细递进策略
 
以“精准+”教学为核心层,学校整体的资源开发与供给、教师培训与教研,都呈现从粗到细、递进精准的趋势。从精准到“精准+”,再到未来的“精准++”,永无止境,今天的细,可能到明天就是粗。我们坚持“精准永远在路上”的理念,摒弃“优秀课思维”,让所有教师、所有学科都参与进来,提倡主动按需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配给。反映在同一时间层面上,表现为从顶层设计到每一篇教案,都守住自己的站位和立场,既有充足选择空间,又不越俎代庖,让各个岗位上的主体都动起来;反映在发展的时间轴线上,表现为及时更新迭代,不断做更精细的工作,做更精准的教学。
 
5.“近攻远交”策略
 
文艺二校是一个体量较大的教育集团,同时还有跨地域的合作校、帮扶校。如学校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就有纳入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数字化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的帮扶校。这些校区、分校、合作校等的运作,都借助信息化手段与总校发生联系,这里自然有了“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的需求。所谓“近攻”,就是大家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近身攻关取得成果;所谓“远交”,就是将各自的成果在大家庭内远程分享,在分享中激发潜能、启发“更好”。
 
从精准画像到“精准+”教学的循环升级,是居于学校核心业务轴心上的两个变量相互拉动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给予我们诸多积极的启示:管好这样一个大集团校,需要有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抓手,而不是频繁地“换频道”,只要紧扣中心,把工作做实做透,管理效益就会显现,创新就会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
 
作者:田冬,系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
来源:中小学管理,202
3(06)

版权所有: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