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3年 07月 24日 星期一
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
Huizhong Observation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您的位置:主页 > 惠众观察 >
【创新教育】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3-05-16 返回列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多元化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方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等于精英教育,不等于让学生每门科目的成绩都优秀。而且,成绩好也不等于拔尖,对单一测试分数的过分依赖,可能会使我们忽略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为了有效甄选拔尖创新人才,全球各国积极探索并实施多元化的选拔方式。如有的国家采用标准化测验考察天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好奇心、冒险精神等兴趣和个性特征,或采用提名法选拔天才儿童,即由目标对象最熟悉的他人(包括家长、教师和同伴等)描述其是否具有拔尖创新特征。除使用提名法和测验外,有的国家还使用相对量化的行为核对表法来选拔天才儿童,即按照提供的天才儿童行为核对表,将儿童的日常表现与一系列可能与拔尖创新相关的行为指标进行比较,然后对符合的程度进行评估。该方法能够通过多个维度和指标考察并选拔天才儿童,有利于提高对潜在天才儿童的鉴别能力。
 
  多年来,我国更多采用竞赛的方式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尽管如今很多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都已不再加分,并且从2020年起大学自主招生也已经废止,但无论学科竞赛还是科技竞赛都没有因此而停办。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提到,针对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仍有44项,其中,自然科学素养类竞赛23项,人文综合素养类竞赛12项,艺术体育类竞赛9项。另外,《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也提到,拔尖学生主要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五个学科中选拔和培养,中学负责推荐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对基础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高中一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参加报名,而且学生相应学科成绩排名应在年级前10%,或者综合成绩排名在年级前15%。可见,学科性的竞赛和成绩仍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最主要方法。
 
  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选拔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一方面,要优化、创新奥林匹克竞赛等测验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如增加能够考查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灵活运用跨学科知识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引入或开发科学有效的多元化路径和方法,通过多个维度、指标考察并选拔天才学生,使具有拔尖创新潜力的学生得到培养的机会。
 
  重视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当前,跨学科人才成为时代所需。学科交叉融合不仅存在于理工学科,也涉及人文社会学科。世界各国在重视理工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以培养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一方面,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表现优异的儿童保留了专门的鉴别与培养渠道。如新加坡针对在艺术、音乐、绘画、体育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儿童,要求在家长申请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测试进行选拔,同时为这些天才儿童提供丰富的专门性课程。艺术特选课程(Art Elective Programme)就是通过提供扩充艺术课程、研讨会、社会项目等机会为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专门设置的。另一方面,为提升所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全面素养做出了很多尝试。如美国在重视社会研究、语言艺术、阅读、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学科和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及学科,以培养其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艺术能力等多方面素养,助其在未来成长和工作过程中应对不确定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即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国于2020年出台《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收优秀人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理工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得到了高度重视,如只有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含)以上成绩的学生,才可以报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强基计划。虽然“强基计划”将学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改变了自主招生考核注重考查学科知识的做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然非常重视单一或多门学科成绩排名及竞赛成绩等。如有研究发现,强基计划的试点高校依然强调学科竞赛的成绩与证书,36所试点高校中有31所高校要求学生提供全国青少年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等级证书。另外,诸多高校的“强基计划”对理工学科的重视程度显然高于人文社会学科,如清华大学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方案中的理工学科招生专业有8个,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仅有3个。换言之,“强基计划”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因此,要切实培养跨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加强基础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研究能力,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知识基础,更要通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及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体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体化的培养体系能够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不会出现“断层”或“停滞”现象。世界上很多国家形成了从基础教育“英才计划”“天才儿童培养计划”等到高等教育阶段的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换言之,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成为全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显著的特征。无论是从宏观层面的培养计划,还是从微观层面的课程改革,都体现了全球很多国家一体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美国从宏观战略层面的培养计划出发,建立了针对天才儿童直通大学的学习计划,并为这些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制定不同水平的课程体系,配备卓越的教师队伍,持续培养天才儿童的拔尖创新能力。从微观层面的课程改革来看,为了培养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日本积极推进“从小到大”的课程改革系统工程,小学开设计算机编程课程,吸引更多儿童热爱科学,初中强化STEM教育,唤起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习热情,高中培养科学思维,奠定科技创新基础,大学设置“AI+”专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处于地区或学校自主摸索和试验阶段,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中小学与高校之间尚未形成有效联动,距离形成系统、科学、成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和环境还存在一定距离。为此,我国急需探索并建立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纵向贯通的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在宏观战略层面制定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使纵向贯通一体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现实。另一方面,要重视义务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只有从早期选拔培养开始,才能为其迅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进而有利于持续且有针对性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能力。
      作者:殷玉新 赵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4-28
 


版权所有: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