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3年 07月 24日 星期一
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
Huizhong Observation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您的位置:主页 > 惠众观察 >
【创新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体系化培养刻不容缓
2023-02-13 返回列表
 
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有明确的拔尖人才教育通道——由国家力量和国家制度从战略高度直接保障极少数禀赋超常者的选拔和培养。不少发达国家围绕拔尖人才所形成的幼时甄别技术、追踪数据、培养策略、心理干预、生涯指导等关键经验,积淀长达百年。虽然方法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都存在一定程度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的明确安排。从低龄早入手、打通升学通道、贯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体系化培养,是“拔尖人才培养”这一教育实践的真正含义与核心本质。
 
当前,以“靠天吃饭”的思路来指望拔尖人才与领军人物的自发涌现,已不能满足要求。时代变革要求我们用比较教育的方法研究国际经验,立足我国国情、教情,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举国体制”优势,补充建立一套鲜明而有效的拔尖人才培养制度。
 
“举国体制”式拔尖人才教育体系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国拔尖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体系,是深刻嵌套进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之中的。国与国之间在教育管理体制、升学机制、私立和公立学校比例等维度上的不同,使得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具体举措很难具有可比性,更难具有借鉴性。
 
法国是欧洲大陆极富中央集中管理色彩的国家,也是全球顶尖数学强国。在众多依靠“举国体制”的大型尖端领域,如航空航天、核能、高铁、电信、军事工业等,均位居世界前列。
 
总体而言,法国教育体制本身就带有非常强的选拔性。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层层分流,将同龄人中不到十分之一的最优秀人群送进有别于公立大学的“精英大学”轨道,展开高等教育阶段的拔尖式培养。同时在这一整体教育体制之上,额外叠加了始自3岁的针对性拔尖人才培养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重在保障智力卓越的孩子,在身心发展、情感社交等各方面不会掉队,以平衡发展的姿态沿着“正常升学轨道”脱颖而出。可以说在该国的教育体制之下,大部分足够优秀的人才都足以在常规、普通的升学过程中被有效识别、高效培育,而不用另辟蹊径。
 
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
 
(一)正视智力拔尖人群。所谓“拔尖人才”,根据不同范式下“智商/智能/智慧”的界定,传统上学界认为是人群的前1%—5%或者更小。在法国国民教育部政策文件中,对于拔尖人才有毫不含糊的界定,即“智力拔尖”,IQ智力测试达到132分以上的群体。这一人群大致占到法国人口的2.3%,全境总量在140万人左右。数据显示,这一群体男女比例接近,特别是在家庭出身上没有明显差异。法国面对智力拔尖群体,并不避讳其生理和天赋意义上的卓越。法国针对智力拔尖儿童的制度安排,也从3岁正式开始。
 
(二)利用“智力早熟”标签。法国从官方到民间通常使用“智力早熟”这个概念,很少公开使用智力拔尖、智商超常等精英主义字眼。客观来看,“智力早熟”这一称谓有两个优势。一是避免舆论争议,“早熟”仅形容一种阶段性特质,是多样性的一种,不代表优越性和倾向性,不会与教育公平等相冲突。二是清晰指明培养发力点,即注重自理能力、情感发育等晚熟的短板,着重处理智力早熟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差异性,用身心健康来保持潜力,用均衡成长来深挖天赋。
 
(三)给每个教师一杆秤。每一位法国教师都受过如何识别智力拔尖者的专业训练,并要求他们对这一人群保持“高度警觉”。法国国民教育部吸收本土和域外研究成果,围绕智力早熟儿童制定了包括专业的智力测验和认知特征、社会情感特征、行为个性特征的对照量表,作为“鉴别清单”。这相当于每个法国教师心中的一杆秤。在其职业生涯中,一旦有智力拔尖者出现,很快就能够被粗筛出来,得到适度关照,并进入国家监测视野,展开系统化的资源对接。
 
(四)精准区分“智力拔尖”与“成绩拔尖”。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法国还进一步开发了诊断工具,将智力拔尖学生与一般意义上的“好学生”作出区分。不难理解,成绩拔尖是内外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尤其在社会结构高度稳定的西方发达国家,优势阶层更容易争取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学习成绩按资分配”的格局。区分“智力拔尖”与“成绩拔尖”,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避免让成绩掩盖对于天赋的针对性发掘;二是避免误导家长机械地追逐高分以获取教育系统的关注;三是更精准地实现教育公平,更大概率地识别出贫困家庭的智力拔尖者,并扶助其成长成才,畅通社会流动通道。
 
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
 
(一)上升为国家统筹。围绕智力拔尖人才培养,法国中央政府有教育方针、有立法保障、有成体系的制度建设。教师在教学一线识别到智力拔尖儿童后,即上报学区,进入国家监管范围。法国的学区和省域范围相当,但由国民教育部垂直管理,较少受到地方政府牵制。每个学区都设有一名“学区级代表”,专门负责智力拔尖学生的统筹培养,并直接向学区长负责。其职责是全面摸清孩子特质、系统规划资源倾斜、精准制定培养策略、动员各方保障需求。
 
      (二)“补短板”而非“拔长板”。法国对智力拔尖儿童的特征描述,多是从“学业失败、不适应、敏感、焦虑、抑郁、读写困难”等负面角度来总结归纳。不同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法国走了另外一个培养思路,即更注重补齐短板、避免脱轨。很多针对智力拔尖儿童的扶助措施,是借助“特殊教育”体系完成。更有极端总结称,“法国的政府教育部门是从残疾或病态的角度来对待天才儿童的”。但这一思路的突出优越性在于,能够保障智力拔尖者充分适应正常的教育历程,沿着法国正常的升学轨道脱颖而出,而非另辟蹊径。
 
      (三)有力配合本国“高考”。法国教育体制本身就有比较强的竞争性和选拔性。但其“高选拔性”往往被所谓因材施教的“高分流性”所掩盖。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层层分流,法国教育只将同龄人中8%左右的最优秀人群送进有别于公立大学的“精英大学”独立轨道,展开高等教育阶段的拔尖式培养,而这一过程必须经历一轮严酷的“法国高考”。有上述激烈而有效的教育筛选机制作为基本前提,法国对于智力拔尖者的培养重心,不在拔高,而在筑基,不在激发,而在保障。换言之,面向全部学生的基本体制,加上面向2.3%的拔尖学生的扶助体制,让法国大部分足够优秀的人才都足以被日常教育有效识别、高效培育。
 
(四)搭建立体化的制度框架。从保驾护航的角度,法国搭建起自上而下的制度框架,点、线、面均有发力。从搭建策略来看有四个可圈可点的做法。一是建立精神陪护。教学团队既要制订课内的学业提升计划,又要规划课后的身心陪伴方案。二是官方介入家庭教育。这可以避免家长的不良态度、不当教养、错误期待等错误行为影响孩子。三是全员化师资培训。法国更多地依靠普通教师对智力拔尖者进行教育,在职前师范教育、职后继续教育中均设有针对性板块,并结合前沿科研成果不断优化升级。四是借力智库机构。如何扶助智力拔尖儿童成长成才,是一个内外因素交织、必然性与偶然性兼具的复杂命题。法国已有一批诸如“国家智力早熟儿童协会”等学术和智库型机构,兼顾本国人口学特质和国际先进成果,围绕识别机制、培养重心、价值观引领、评价体系、科研保障、生涯干预等核心议题,开展持续攻关,并密切参与到一线教学、师资培养和官方政策制定中。
 
中国国情下如何借鉴国际经验
 
可以看到,从发现到培养的每一个法式经验,不仅体现着法国对这一超常人群的深切关怀、对这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的深刻谋划以及兼具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深层价值观,更是法国整体国情和教育体制的镜像折射。我国首先要立足全局,考虑大思路上的契合度,之后才能思考具体做法上的参考价值。
 
(一)建立清醒认知,不回避问题。我们要正视超常群体的存在,充分重视其关键战略价值,不忽视他们的个体追求和价值偏好,有效发现、发掘、发挥这一群体的巨大能量。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仅按1%的识别门槛,智力拔尖学生规模也近300万,包括成人在内的全国全口径规模达1400万。我国要结合本土人口学特征和国力水平进行精算,对这一特殊人力资源的储量和分布有一个基本摸底,对其成长潜力和成才概率建立清醒认知,这是后续采取行动的起点。
 
(二)推动重心下沉,不局限在高等教育。从国际比较看,成人阶段的高等教育拔尖人才培养,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拔尖者教育”。基础学科大多是“早慧学科”,天赋的重要性难以否认,不能等到中学、大学才进行发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不能只靠个别地区、个别学校的零星探索,不能耗散在教育赛道的成绩内卷上,要进行体系化设计,填补“制度空白”和“实践空白”。
 
(三)配合正常升学轨道,不另辟蹊径。重心下沉带来的首要命题,是要不要设立特殊升学通道。可以看到,法国智力拔尖人才教育是一种“护航模式”,其核心逻辑是:只要成功扶助一个天赋超常的儿童顺利长大,那么这个孩子就基本能够不出意外地被法国基本教育体制本身所筛选出来,沿着正常的升学轨道升入象牙塔的塔尖。这种重正轨、重护航、重扶助、重保障的建设路径值得我们高度聚焦和借鉴。
 
(四)重视舆论策略,不触动大局。法国的“智力早熟”标签、“补短板”思路、不唯“成绩拔尖”、划入“特殊教育”、配合“正常轨道”等一系列操作,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稳定民心、不刺激教育焦虑、不冲击教育公平的作用。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社会,普遍面临着更加特殊的舆论困境。极少数拔尖人才的识别和培养,会涉及特殊的资源投入、特殊的评价体系甚至特殊的升学通道,很容易演变成家长的“争夺战”,对教育系统产生较大触动和干扰。应该说,在理顺民心、平息舆论上,法国策略虽非主观刻意,但确实很有效果。
 
(五)直奔主要矛盾,不停留于争论。环顾国际,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于智力拔尖群体都有针对性的国家行为和制度安排。对于智力识别工具的缺陷和不足、是否会产生给孩子过早贴标签的负面影响、没有成才成功孩子的退路等发现工具、身心平衡、干预策略、退出机制问题,已有不少现成的先进国际经验可借鉴。目前我们需要的是启动针对性、系统性的国家行为,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问题。
 
(六)聚焦三大抓手,不“伤仲永”。在具体做法上,法国有三大举措能够有力保障拔尖人才行稳致远,并具有较高的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一是抓师资。法国师范教育中,如何识别、关照智力拔尖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板块。我国亟待把这样的专业训练补齐和普及。二是抓家长。鉴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法国官方往往及早介入对智力拔尖儿童家长的培训,介绍基本理念和基本禁忌,父母即使不能助力,至少不会误伤。三是抓筹划。法国在较高层次的学区一级定岗定人,赋予较大权限,专门负责筹划辖区内智力拔尖儿童的各阶段培养方案,自上而下调度各方进行资源倾斜,并实现长期追踪和适时调整,可持续、个性化地推动多样性天赋的发掘和保持。
 
(七)再议“补短板”,不过度照搬。值得关注的是,法国国民教育部在2020年的政策文件中,突然用更直白的“高潜力学生”这一标签全面替代了“智力早熟学生”。面对日益严酷的国际竞争,法国教育界对于智力拔尖人才的教育思路出现重大转向,开始意识到在美、英、德、日等其他国家都奋力“拔长板”的时候,法国坚持“补短板”的路径备显乏力,导致对这一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资源开发不足。因此突破以往“补短板”的“扭捏之态”,直接强调要迎合“高潜力学生”的特殊节奏进行教育改革,“使其潜力得到极致开发”。可见,“补短板”思路虽在很大程度上适合我国国情,但思路本身也“有短板”。
 
发达国家针对智力拔尖群体这一特殊人力资源的教育实践,已经有了几轮螺旋式的升级过程,而我国仍然停留在讨论阶段。建立健全智力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任重而道远。
作者:王晓宁(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24期
 


版权所有: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