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设计挑战性问题是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
学习始于问题。若教师设计的问题太简单,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停留在浅表层面,无法深入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当学生长期处于简单问题和浅层化思考的学习环境中,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僵化、能力水平下降,甚至表现出厌学的倾向。而挑战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挑战性问题,是指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背景是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却是全新的,需要学生去研究探索。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较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挑战性问题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缺少挑战性问题设计的系统训练。
挑战性问题本身必须具有思维价值。而思维有两个重要特征,即概括性和间接性。从思维概括性的要求来看,所设计问题的答案不能是书本上现成的东西,不能是机械地记忆和模仿,必须要让学生用自己内化的语言来表达。思维的间接性就是要让思维拐个弯,问题的回答不是用简单的线性思维,也不是从已知到未知的直接推演,需要通过假设的中间变量搭起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
冲突性是挑战性问题的重要特征。冲突性原本是文学创作的必备要素,它是指故事情节的发展要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冲突解决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能把故事推向高潮。教育中挑战性问题的冲突性,是在文学创作冲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挑战学生的原有认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激烈的矛盾中,引发持续探究下去的内在愿望,从而进入深度学习。
挑战性问题的解决策略、路径和方法往往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面对挑战性问题,那些经过题海训练,精通各类题型及解题技巧的人并不占优势,经验会成为他们的束缚,使他们走不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挑战性问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促进学校落实“双减”、走出题海,让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转向以能力和核心素养为中心。
挑战性问题还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突破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概念体系和认知结构,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真实地体会到仅靠单一学科知识的积累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研究和探索挑战性问题的求解过程中,体验到项目学习和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有目的地去丰富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努力建立起新的认识结构。
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更专业的思维,不唯书、不唯上,自觉冲破思维禁锢,从本质上对各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挑战性问题设计是教师多种认知能力的综合体现,应当成为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作者:许林 系江苏省盐城市教科所原所长,现为江苏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特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