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3年 07月 24日 星期一
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
Huizhong Observation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您的位置:主页 > 惠众观察 >
【信息化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2022-09-14 返回列表

导语:“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今年1月份,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3月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本期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主持人 本报理论部主任、研究员 徐向梅
发挥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作用
主持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是什么,有何特点?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对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发挥怎样的作用?
杨宗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创新,推动教育流程再造、结构重组和文化重构,改变教育发展动力结构,促进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变革,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围绕“立德树人”构建数字化、科学化、终身化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应用为王,构建教育新生态,服务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和精细化管理;更加凸显技术赋能,促进新兴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助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被列入今年教育部工作重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应对数字化发展大势,助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并重的创新型人才;二是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通过引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在数字中国和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引领下,加快教育行业全面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抓手。今年3月正式上线以来,平台提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以及大学生就业服务,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师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全面进步为基本准则,把教育数字化融入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育管理和社会服务全过程。秉持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节约高效等原则,汇聚了基础教育课程资源3.4万条、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6628门、高等教育优质课程2.7万门。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平台累计上线“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111场,收看人次3.1亿。
促成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有效遴选机制,鼓励各地区、学校和教育机构参与优质资源开发,促进教育资源跨区域、跨城乡、跨学校流转,尤其为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输送优质资源,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例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智慧高教平台,开设“慕课西部行”专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虚拟教研室等方式,系统性、专业化培训西部优秀教师,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素养,带动西部师资水平整体提升。据教育部统计,截至7月底,该计划服务于西部725所高校,提供近17万门慕课及订制课程服务,帮助西部地区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261万门次,参与学生超过3.3亿人次,有效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赋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助力形成终身学习体系。平台全面覆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推进建立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贯通的智慧教育体系,把需求和应用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平台入口,汇聚政府、学校和社会优质资源,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和教育创新五大核心功能,为师生、家长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一站式”教育教学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平台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打造24小时365天“全时化、智能化”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服务。据教育部统计,截至8月底,平台已汇集各类岗位资源1325万个,2022届毕业生注册547万人,用人单位注册55万家。
增强应对突发情况能力,打造数字教育中国方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后,对于进一步提升教育行业在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取得显著成效,为维护全国抗疫大局作出贡献。同时,我国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世界慕课大会等多个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发声,通过发布《慕课发展北京宣言》等,为教育数字化提供中国经验,打造中国品牌,贡献中国智慧。
信息化助推教育变革
主持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国家平台或地方省区市有哪些典型经验和做法?
王珠珠(“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通过一些案例,可以洞见在数字化转型推动下,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深刻影响。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今年3月正式上线,推动各地各校建设数字时代新型教育环境,为师生获取数字资源、物理资源、人际资源且个性化地选择和应用提供了便捷渠道。比如,今年7月至8月教育部开办的“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专题,是发挥国家平台“旗舰”作用的典型例证。在这次活动中,教育部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协,形成强大的院士、科学家阵容,由北师大等12所师范大学与有关单位携手,在11个城市陆续举办20余场讲座。国家平台的直播,使这一活动受益人群从每个现场100位教师扩展到线上数千万受众,打造了一场科普盛宴。
上海是著名的教育高地,教育信息化起步早,但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系统众多、数据庞杂、应用受限的羁绊。上海教委抓住数字化转型契机,及时提出联通市、区、校云服务的“数字底座”方案,选定在长宁、闵行、宝山三个区开展建设与应用试点,并联合企业以大数据、智能化等新型技术为支撑,形成中台能力,为教师提供教学助手,为学生提供智能学伴,为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促进了大规模因材施教,形成了大范围优质资源供给能力和数据赋能教育改革范例,赢得广大师生对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赞誉。
宁夏获准建设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经过四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建设各类教育互联、数据互通、应用协同的云平台,接入122个应用系统,为全区师生教学教研、学习辅导、教育管理、家校共育提供全过程、一站式服务,让信息的高效互通变得触手可及。通过培育试点区,树立标杆校,建设智慧课堂、双师课堂等,着力提升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全区办学水平,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通过打造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云、迈向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新路径。
北京市教委通过建设“初中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服务平台”,积极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帮助普通学校学生享受优质教师资源。他们组织专家和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为全市初中学生提供在线辅导服务,帮助广大初中生在“双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参与辅导的教师超过8000人,开展13.5万次在线答疑、300万余次在线辅导。通过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全国共开通学生空间12095.7万个、教师空间1013.9万个。这些“学生网上书桌”和“教师网上备课室”,提供了网上学习新场所和新社区,促成了学习共同体建设。师生在学习空间进行交流,对学习内容和成果进行整理、存储、展示,构建了泛在、自组织型、需求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新机制。
北京东城、上海闵行、浙江温州、湖北武汉等一批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个性化学习新途径,通过运用知识图谱和“画像”等技术,提高教学精细化能力和资源推送自动化、个性化水平。数字化创新性应用将单一的教育资源平台功能逐步扩展为丰富的学习社区和智能化服务中心。
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建设良性发展新生态。比如,江苏教育政务服务已全部接入“苏服办”,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接入“苏服码”,非涉密系统实现100%上云。同时,向省大数据管理中心归集190多项8430万条数据,协同推进教育监管、学生资助、安全防控等共建共享和开发利用,努力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快变量”。
需要指出的是,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坚持创新迭代、持续发展,才能不断催生更加高效、富有弹性的教育新生态。
国际教育数字化步伐加快
主持人:数字化背景下,世界多国相继推出教育信息化政策,全方位推进教育转型,请分享可借鉴、有启示的“他山之石”。
赵章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化、数字化演进趋势日益加速,各国均将数字化作为创新教育、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向新阶段。
美国是欧美世界推进未来教育的集中代表,致力于通过信息化重塑教育基础设施、课程与教学,并不断深化核心素养研究。美国通过信息化推动教育升级迭代,自1996年起,其联邦政府每隔四五年发布一期“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系统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最新一期“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对开展个性化学习、推进技术支持教学、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做了全面规划。深化核心素养研究并引领实践,美国教育界将关于学生素养的界定由“3R”(阅读、计算与写作)转向“4C”(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之后又在“4C”基础上推出“5C”(新增“文化理解与传承”)。深度开展数字化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改革,相继推出“四维教育”和“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潜力与前景”等。加强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全面培养数字化时代人才。
日本致力于培养面向“社会5.0”的信息化人才。日本政府在2016年推出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社会5.0”概念,是指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高度融合的社会系统,是实现经济发展并解决社会问题、以人为中心的新型社会形态。2020年,日本修订《科学技术基本法》,更名为《科学技术创新基本法》,以此为据,于2021年推出新一期“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进一步细化“社会5.0”愿景,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系统推进STEM教育。当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旨在通过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以及面向“社会5.0”时代的生存力。在改革中,重新定义了信息素养,将其与语言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一起作为学生应具备的三大基础能力。
德国“数字教育倡议”致力于提升个体数字技能。2016年,其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推出“数字型知识社会”战略,聚焦数字化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与国际化融合发展等领域,提出“数字化教育世界2030”战略目标。同年,德国联邦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发布“数字世界中的教育”战略,对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和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继续教育和进修、基础设施和装备、教育管理和校园管理系统等作出明确规划。为寻求实施数字化教育路径,德国又于2021年开启“国家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该平台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项目之一,旨在为创新型教与学提供更广阔的数字访问入口及支持服务。
澳大利亚加强数字素养培育,助力实现国家愿景。澳大利亚政府于2021年推出《数字经济战略2030》,旨在达到“2030年建成领先的数字经济与社会”愿景。该战略围绕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新兴技术以及设定数字增长优先事项三大支柱,要求到2030年所有澳大利亚人都将习得数字技能。与之相应,各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比如,澳大利亚首都领地2021年推出“未来教育战略”第二阶段实施计划,确保随处都有可用的数据来定制教育产品以满足学习需求,并支持教师开展卓越教学。
韩国推进可持续教育信息化创新,打造未来智慧教育环境。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韩国与美国同步,也是自1996年开始,系统实施每五年一次的教育信息化规划。20多年来,其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建立信息化基础设施、适应知识经济开展远程教学、强化研发能力、开发应用数字教材以及建立个性化学习支持体系等阶段。当前正在实施的第6次教育信息化规划(2019―2023),旨在打造以人为本的智能教育环境。
纵览各国政策及实践,教育数字化已从教育发展战术上升至重塑教育、提升综合国力战略,与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各有侧重,在数字教育资源完善、教育设施改进、师生素养提升、教育升级换代等方面不断完善,呈方兴未艾、创新迭出的态势。系统性、战略性、全方位已成为国际教育数字化突出特征,也必将对教育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促进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
主持人:未来如何着力,进一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黄荣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阶段,将持续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变革教育系统。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斐然,信息化助推教育变革的作用日益凸显。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出口带宽100M以上的学校达99.95%;基本建立借助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师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在抗击疫情中实施大规模在线教学,保障了教育的连续性。
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科技与教育融合的进程依然存在挑战。一是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存在认知偏差,比如高估人工智能即时作用而低估其长期效应。二是师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有待提升,特别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而农村地区仅为58.8%。三是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应用场景泛化,尚未考虑区域、校际、班级的差异和学生发展规律,技术供给与教育中的场景需求难以持续互动与演进。四是学习环境缺乏跨场域的连通性,导致学校、家庭、场馆等学习环境难以协同联动。五是存在“数字鸿沟”,特别是“使用鸿沟”,表现为优质数字资源利用率低、信息技术支持服务能力不足。
科技与教育逐渐呈现深度融合新格局,面对教育综合改革、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实施以及“双减”工作持续推进等一系列改革任务,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一,加速场景驱动实践探索,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根据教育主体、教学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现实需求,在课程与教学、考试与测评、管理与服务等环节准确描述、表征与建构具体应用场景,切实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在“5G+智慧教育”方面,加大5G在智慧课堂、校园安防、教育管理、学生评价等场景的推广力度,提升5G对教育教学改革支撑服务能力。在“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方面,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加速应用场景涌现,积极探索在线课堂、虚拟课堂、虚拟仿真实训、新型教材、智慧校园等场景。在“区块链+智慧教育”方面,建设基于区块链的教育治理与应用平台,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溯源、真实可信的数字档案存证与追踪等应用。
第二,强化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促进师生适应数字化发展与变革。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等,为培养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提供基础保障。完善数字素养和技能养成机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相关内容。建立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测评体系,研发智能化评测工具,基于试点开展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测评。
第三,优化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资源供给、教师专业发展、跨域共享及协同创新功能,继续扩大资源应用规模和建设开发,促进数据融通,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和应用对象。提升地方教育机构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效率,系统推进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比如北京市探索打造智慧教育新底座、构建数字教育新场景;上海市积极推进“数据治理、基座联结、生态培育”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等。
第四,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打造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名片。地方政府和学校等应从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和平台等方面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和新一代学习环境建设,各利益相关方应在智慧教育战略驱动下加强合作。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国际组织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起的“国家智慧教育战略联合研究计划”和“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联盟倡议”等,致力于整合国家、区域和学校力量,共同推动智慧教育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22-09-13


版权所有: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