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3年 07月 24日 星期一
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
Huizhong Observation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您的位置:主页 > 惠众观察 >
【创新教育】让学生成为思想劳动者
2022-08-16 返回列表

教育,是人类文明宝库中最为灿烂的瑰宝,时时闪烁着神奇的光芒,但只有思想敏锐的智者才能发现它的光,进而捕捉到它,并开发它。比如课堂,比如课桌,我们对此已习以为常,甚至觉得它们平淡无奇,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说:“课堂是人成为思想者的发祥地”“应当经常跳动着好钻研的思想脉搏”,而学生则是坐在课桌旁的“思想劳动者”。
 
“学生,课桌旁的思想劳动者”,这几个字犹有千钧之力,一下子撞击了我的心灵。因为,这一用感性方式所表达的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触及学生课堂学习最深层次的本意,让我们从惯常的思维和认识中跳脱出来,跃上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看到一片亮光。这片光亮扫除了陈腐的观念,用哲学家莫兰的话来说,我们走出了教学中的“黑洞”,一切都敞亮、澄明起来。
 
认真想来,已往我们只是把课堂当作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者,这本身没错,但是这样的认知还不深刻。我们当然知道学习是一种劳动,但从没有挑明学习这一劳动的深层含义,因而也就没有把马克思“劳动是‘改变世界’的第一支点”这一论述与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因而常常想办法把学生困在知识的灌输和习题的简单再训练中,于是,“第一支点”失却了光彩、失却了荣耀感。从此,学习与劳动分离甚至对立起来,“第一支点”成为“第一根绳”把学生死死地捆在课桌旁,学习成了一种被压迫被压制的机械劳动,毫无快乐,更无崇高感和美感。无疑,这是对学习本质的扭曲。
 
课堂是思想的发祥地,是生长思想、生长精神、生长智慧的地方。我坚持一个理念,中国的软实力是在课堂里培育的。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曾对中国科学院盲人学者杨佳教授说过,您让我看到了中国的软实力。因为杨佳一直深耕在课堂,既在中国的课堂,也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课堂。“思想的发祥地”“培育软实力”,是对长期以来“课堂是知识的传习所”的改造、优化与跃升。不能诞生思想的课堂不是理想的课堂,不能诞生思想的课堂中也很难有所谓的深度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思想者发祥地”的课桌旁的学生不是一般的劳动者,而是“思想劳动者”。苏霍姆林斯基紧接着对“思想劳动者”的内涵与意义进行了阐释:“只有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思想者的条件下,学习思考和学习感受才会成为一种幸福,一种引人入胜的活动。”他还诗意地表达了对孩子们的期待:“学校连同它的基础知识、识字课本和第一次上课,连同它的老师、连同它的第一本书,都将作为你的智慧、你的才能、你的品格和你的心灵的高度教养的第一源泉,永远留在你心中。”他告诉我们,思想者之思想是基于学习的思考,包括学习中的思考,也包括对学生的思考;思想者,是将课程、教科书、教学当作教养的第一资源,思想者之思想的表现形态是智慧、才能、品格和心灵。如此的阐释与描述,正是课堂教学所期待和追求的境界。
 
对此,我也有自己的理解。首先,思想劳动者,应是思维劳动者,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理性精神,批判性能力-积极态度、开放胸怀下的质疑能力,元认知能力-对认知的认知、学会学习,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学会思维正是思想劳动者的特质及其思想劳动的方式。其次,思想劳动者,应是问题解决者,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思路和方法。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的精神与能力正是思想劳动者的核心与标识。再次,思想劳动者,具有强烈的求知欲、问题意识,有自由而丰富的想象力,以想象为先导,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这是思想劳动者的可贵品格与新境界。学生不是思想家,但应当是思想的劳动者,他们今天是课桌旁的思想劳动者,明天也可能就成为思想家或是有思想的实践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这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课堂成为思想者的发祥地,让学生成为思想劳动者,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教学要成为“引人入胜的活动”。引人入胜,在于激发渴望学习的热情,在于点燃心灵向往美好未来的思想火花,在于让情感的脉搏跳动起来,还在于让意义流淌起来,而这一切要让学生处在紧张的智力生活中。这是教学的艺术、教育的智慧。学生成为思想劳动者,说到底是讲台旁的教师首先要成为思想劳动者,而且是优秀的、杰出的思想劳动者,平庸的教师培养不出思想劳动者。
 
老师们,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自己的见解丰富起来,才会让学生这一思想劳动者生长起来。这,正是教师最珍贵的人格尊严、最伟大的专业价值。
 
作者:成尚荣
来源:中小学管理  2022-02-28


版权所有: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